苏拉威西发动机 专解历史疑难杂症 2024-05-27 17:30 山东
孝宗继位之后,明朝军备废弛。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兵部尚书马文升,排挤勋臣武将,控制边镇的钱粮。
而另一个原因,是内阁废掉了明朝的纳粮开中法,导致边镇的钱粮出现了问题。
弘治五年,当时的内阁首辅刘吉,祖籍北直隶,是宪宗留下来的老臣,属于皇帝一党,内阁使用手段迫使刘吉致士回家,然后来自江苏无锡的徐溥成为新任的内阁首辅。
徐溥的祖上在北宋以前就做官,是资深的官僚世家。而和徐溥搭档的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叶淇,祖籍浙江金华,南宋时家里就出过宰相,也是正经的江南士祖。
这两个人一唱一和,就把明初朱元璋制定使用了一百多年的纳粮开中法给废掉了。
纳粮开中是商人把粮食运到边镇之后,到朝廷换取等价的食盐。
这种制度效率并不高,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贪腐,因为整个交易过程以物换物,不涉及现金。即使内阁和边镇私下勾结,克扣了粮饷,他们最后能得到的要么是粮,要么是盐,没有现金,如果想要现金还得去变现。
那总兵家里开粮站,或者是尚书家里卖食盐,让人看到也不体面。
所以为了方便贪腐,弘治五年,内阁通过首辅徐溥和户部尚书叶淇,废掉开中法,改为折色法,将军粮和盐引市场化了,可以现金交易,他们美其名曰这样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但盐引市场化的实际结果是朝廷的收入并没有增加,钱都跑到了一少部分人兜里,然后边镇的粮食还出了问题,因为变现更加容易,边镇的贪腐完全失控,军粮常年不足。并且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明朝结束。
可以这么说,盐引的市场化对明朝的伤害仅次于张居正的银本位,内阁胡乱修改祖制,孝宗并不是不管。
弘治五年,徐溥任首辅之后,孝宗以修道的名义开始躲在宫中,故意疏远内阁。朝廷有事,孝忠也不再召见内阁,而是和太监商量。
孝宗还不通过内阁会推,直接传奉任命官员,又走上了他爹当年的老路。弘治九年二月,吏部尚书耿裕去世,孝宗马上任命亲信屠滽接任了吏部尚书,然后四月,修改开中法的户部尚书叶淇被打发回家,孝宗提拔左侍郎周经接任了户部尚书。
这样,经过孝宗的不断布局,到弘治九年底,六部中除了兵部尚书马文生以外,这是内阁的死党。其他五位尚书,吏部、户部、刑部公部和礼部,全部都被孝宗换成了自己人。
但孝宗明目张胆的安插亲信也是有代价的,孝宗一共是两个儿子,小儿子朱厚炜就在弘治九年这一年,才三岁,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
孝宗在控制六部之后,又把目光放到了军队。弘治十年,鞑靼小王子寇边。借此机会,孝宗提出应该在西北设置总督一名,总镇西北军务,他的这个想法来自于他爹宪宗,宪宗当年就是利用汪直总镇西北,抢到了西北的军权。
孝宗当时心中已经有了心仪的人选,就是汪直当年的老搭档,前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当年王越以文臣身份被宪宗封威宁伯,是铁杆的帝党。但内阁这帮人比猴都精,他们也看得出孝宗的小心思。
内阁首辅刘建与兵部尚书马文升极力反对王越出镇西北,内阁先后推举了七个人,就是不选王越,但此时已经攻守易行了,孝宗在朝堂上的人更多。
吏部尚书屠滽把王越的名字加到了举荐的名单当中,然后孝宗直接拍板,加王越少保兼太子太傅衔,总制西北三镇,开始明目张胆的和内阁抢夺军权。
王越到任之后,弘治十一年七月就取得贺兰山大捷,这是弘治朝难得的主动出击,还能取得胜利。
孝宗就借此机会,让王越在总制甘凉的同时,又兼镇延绥、宁夏两镇,这样整个西北的军权就基本集中到了王越一个人手上。
孝宗原本就能控制六部,这回又通过王越掌控了西北的军权。发展的过于顺利,孝宗就有点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弘治十一年下半年,孝宗接连将内阁首辅徐溥、户部侍郎刘大夏和南京户部尚书秦弘,这都是内阁的死硬分子全部免职。然后,孝宗派少监莫英、太监宋裕、刘景开始清查京城及通州两地的粮仓。
孝宗继位时,内阁把粮仓监粮的太监全都撤掉了。现在十年过去,京城及通州两个粮仓,那就是两个无敌的黑洞,亏空无法想象。
现在孝宗要倒追十年旧账,那前内阁首辅徐溥、前兵部尚书马文升,还有前户部尚书叶淇,一个都跑不了,都得死。
户部极力出面阻止孝宗查账,孝宗唯一的女儿、四岁的太康公主都被做掉了,孝宗仍然不为所动。
除此以外,孝宗还干了一件让内阁更加恐惧的事情,他启用了一个旧人。
孝宗实录弘治十一年记载,吏部元外郎张彩在上书中说道,太监汪直、梁芳等扰乱国典,前日以摈不用,而陛下复召还之。
这句话意味着孝宗把前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汪直从南京招回来了。
汪直对于内阁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成化朝,汪直提督西昌,才二十来岁,就把内阁收拾的哭爹喊娘。
弘治11年,汪直四十左右,经验更加丰富,手段也更加老辣。
孝宗如果重开西厂,还任汪直为西厂提督,那内阁还不得爽死?
那你孝宗不给内阁留活路,也休怪内阁不客气。
弘治十一年十月,皇宫大内出事了。
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和乾清宫同时着火。
火灾的当晚,孝宗最为器重的内官监 太监 李广被杀,明实录记载,李广是因为太皇太后发怒,畏罪自杀,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太皇太后在宫中发动宫变,杀掉了李广,把他扔到井里头去。
宫中火灾之后,新任内阁首辅刘健和翰林修撰罗玘分别上书,向孝宗施压。
内阁说,在李广的家中搜到了一本名册,记有京城内外官员向李广行贿的明细,要求孝宗赵册抓人,严惩李广一党,以绝后患。
内阁弄出来的这本名册,包括保国公朱晖、恭顺侯吴瑾、丰城侯李玺等八位勋臣武将,还包括六部尚书中的五位尚书。
那侍郎以下更是多达几十人。
李广一个小小的太监,他不可能结交这么多的文臣武将。
内阁,这是项庄武剑,意在沛公。
这份名单里全都是孝宗的亲信。
内阁是要借李广事件彻底除掉孝宗一党,内阁此时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扳倒孝宗了,但是有一个人可以,就是孝忠的奶奶、太皇太后周氏。
周氏与内阁的关系非同一般,英宗当年去世,极有可能就是周氏下的手。英宗临死前曾特意留遗诏,不准许周氏和葬,但周氏凭借和内阁的特殊关系,硬是以贵妃的身份,顶替正宫皇后钱氏和英宗埋在了一起。
如今内阁有事,周氏没有坐事不管,她再次出手,力挽狂澜,孝宗能掌控六部,也能掌控西北边军,但皇宫大内,孝宗做不了主。
孝宗有两个小舅子,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还有三个舅舅,还不是亲舅舅,是后妈的弟弟,瑞安侯王源、崇善伯王清和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王俊。另外他还有两位舅爷,就是太皇太后周氏的弟弟庆云侯周寿和长宁伯周彧,两位依然健在,这几位不是在锦衣卫任职,就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把孝忠的皇宫拿捏的是死死的。
孝宗面对的是有明以来最强的一届外戚,他根本无力抵抗。
太皇太后周氏生气之后,孝宗任命的六十八名传送官被裁撤,右副都御史陈纪和刑部左侍郎张锦被放假回家,锦衣卫指挥周玉瑜被下狱,羽林总卫指挥许宁,这是孝宗特意从西北调到身边的猛将也突然暴毙,孝宗的皇宫大内彻底失守。
这还不算,西北四镇,宁夏总兵李俊、延綏总兵陈晖、宣府总兵阮兴,还有大同总兵神英,这都是孝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全部都被撤职,然后内阁从外地调任,将四镇镇守全部换成了自己人。
最后,被孝宗寄予厚望的总镇西北的威宁伯王越也意外去世了,王越去世意味着孝宗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
孝宗被夺权一年以后,弘治十三年,曾被内阁弹劾,孝宗最信任的五位尚书,吏部尚书屠滽、户部尚书周经、礼部尚书徐琼、工部尚书徐贯和刑部尚书白昂几乎在同一时间退休回家。
六院三部孝宗的亲信被洗劫一空,原本被孝宗革职的刘大夏不仅官复原职,还升任兵部尚书,内阁又重新控制了西北,那孝宗多年的努力也从此付之一炬。
大明毁于江南文人士绅之手,时刻警惕腐儒误国!
正德皇帝落水而死,天启皇帝落水而死,明朝一共才十六位皇帝,八分之一的概率是不是太高了点?
说明明不是亡于帝王,而是亡于内阁[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这有些内容有点胡说八道了吧,徐溥算是明朝一个比较正面的首辅了吧,在你看来比刘吉那个废物还不如了,弘治跟徐溥的关系肯定比跟刘吉好啊。丘濬、刘健这些阁臣跟弘治的关系也不错吧,弘治朝算是明朝皇帝和内阁关系很和谐的一个时期了,在明朝那个体制下,内阁哪敢跟皇帝对着干啊,最牛的张居正,杨廷和也只是强势了些,结局都比较惨。
反正明朝两个皇帝,不清不楚的在落水后,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这就是所谓的弘治中兴,还不如后边的嘉靖中兴做的好
强如张首辅,也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关键历史如何在于文人的手。
就这还吹孝宗,谋国先谋身,连皇宫的权都没掌住就想跟外臣斗?明朝的皇帝没几个脑子好的,攘外必先安内都不懂。皇宫都被渗透成啥了,儿子莫名其妙的死,妃子莫名其妙的死,连皇帝也莫名其妙的死,还不知道整顿?
航海图根本就没有被焚毁,是被刘大夏封存了。而且时间也不对,是成化年间而非弘治年间。
除了明太祖明太宗,宪宗才是高人。
孝宗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吧九边重镇的长城连起来了,另一件好事是把黄河治理得不错可惜命短[得瑟][得瑟]
明朝亡于东林党!
把人家大萌皇帝孝宗写得这么惨,人家还不如嘉靖掌权了?
真的假的,孝宗一个皇帝有那么惨吗
不可能这么明目张胆,孝宗也不是庸主,混得还不如万历,天启?
写的什么玩儿,一会儿这名一会儿那个名,同音连篇西厂西昌的
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