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朱元璋查阅一个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他的名字叫范文从,心中有些诧异,就问

看遍国际事态 2024-11-22 15:00:36

洪武年间,朱元璋查阅一个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他的名字叫范文从,心中有些诧异,就问办案的大臣:“这名罪犯因何事犯案?”

“这名罪犯因何事犯案?”朱元璋翻阅案卷时,目光落在“范文从”这个名字上,不由得停住了。他皱眉抬头,声音带着疑问,又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味。

一旁的刑部官员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此人犯欺君之罪,因妄议朝政,冒犯龙颜,已判处死刑。”朱元璋的脸色微沉,却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问:“他是哪里人?”

“回陛下,他是苏州人。”官员的声音小心得像拂动的秋叶。听到“苏州”二字,朱元璋神情一震,仿佛想起了什么,随即又问:“他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案情的发展似乎有了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故事要从几百年前的北宋说起。范仲淹,这位出身寒门却名贯古今的宰相,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他以“划粥断齑”的苦读精神立身,又以“庆历新政”的魄力名扬。他的事迹影响深远,甚至让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对这位名臣心生敬意。

而范文从,正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可惜,这位后人似乎未得祖先庇佑,因触怒皇帝,命悬一线。

事情发生在南京应天府,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刚建立不久。作为监察御史的范文从因性格刚直,屡次进谏朱元璋,对朝廷政策提出激烈批评。

在一次朝议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某项政策的弊端,甚至暗示朱元璋的决策有失偏颇。

众大臣噤若寒蝉,他却毫不退缩。朱元璋是出了名的脾气刚烈,当场拍案大怒,命人将范文从关押,并定为欺君之罪。

翻阅案卷时,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己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这位北宋宰相“心忧天下”的精神,与朱元璋早年的经历竟有几分共鸣。

朱元璋年幼时,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面对饥荒与瘟疫,他失去了双亲与长兄。无助的少年只能投奔皇觉寺,当了一名小沙弥。

饥饿和苦难在他的人生中扎下了根。从四处流浪化缘,到投身农民起义,他从最底层的贫民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

他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也理解一个人能够承担天下责任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对范文从的案情,朱元璋并非毫无感触。他低声说道:“将范文从带上来,朕亲自问问。”

当范文从被带到殿前时,尽管身穿囚衣,神情却依旧不卑不亢。朱元璋问:“你可知罪?” 范文从低头答道:“臣知直言冒犯圣上,罪无可赦。

但臣所言,皆出于忠心。”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臣家中曾有祖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臣惟恐朝堂失和,才冒死进言。”

朱元璋看着他,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他问道:“你可知范仲淹?”

范文从愣了一下,随后回答:“臣是范文正公的十二世孙。”这句话让朱元璋彻底沉默。他的思绪回到了年轻时,在乱世中的苦难与不公。

范仲淹以一介书生,面对权贵毫不退缩,而后人在百年后,竟也有如此骨气。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人递来帛书,亲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递给范文从。

“朕看在你祖宗的份上,饶你一命。但切记:忠诚需慎言,若再犯,后果自负。”朱元璋说完,挥手让他退下。

范文从最终保住了性命,并被朱元璋赐予五次免死的特权。这场风波让朝中许多人心生敬佩,也让朱元璋对历史的责任有了更深的感悟。

范仲淹在北宋时为国忧劳,他的家训“先忧后乐”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影响着后人。而朱元璋,则用一场原本注定的杀伐,演绎出一段令人动容的仁心。

这是权力与文化的交锋,也是人性与历史的相遇。世间或许并无绝对的英雄,但正是这样的故事,造就了我们传颂至今的传奇。

1 阅读: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