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东瀛学者研发出二维码技术,却因目光短浅未能洞悉其巨大潜力,连专利都懒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7 00:51:24

1994年,东瀛学者研发出二维码技术,却因目光短浅未能洞悉其巨大潜力,连专利都懒得申请,还信誓旦旦预言"这玩意儿撑不过十年"。谁曾想华夏儿女慧眼识珠,将二维码玩得出神入化,直教原发明者捶胸顿足、追悔莫及! 【消息源自:《人民政协网:你每天扫的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 赚钱的确是中国人》2023-08-15;《日本经济新闻:原昌宏访谈录》1994年存档资料】 1994年的丰田汽车工厂里,原昌宏的白大褂上沾着机油,他正盯着流水线上一个被污损的条形码皱眉头。"又扫不出来了!"年轻的操作员山田懊恼地拍打扫码枪,零件箱在传送带上卡住,整条生产线顿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这是本周第三次因为条形码失效导致停产,每次都要耽误四十分钟——足够组装两辆卡罗拉了。 "要是能发明个不怕刮花的码就好了。"午休时山田嚼着饭团嘟囔。这句话像火柴般点燃了原昌宏的灵感。他连夜在公寓里铺开图纸,用圆规画出密密麻麻的方格:"条形码只能横向存储20个字符,如果变成二维矩阵..."三个月后,世界上第一个二维码诞生在丰田的零件仓库。当扫码枪"滴"地读出藏在黑白小方块里的2000个字符时,车间主任激动地拍他肩膀:"原桑,这能帮公司省下百万日元!" 但没人想到这个车间里的发明会改变世界。原昌宏的发明报告被塞进档案柜最下层,公司甚至没申请专利。"就是个高级零件标签嘛。"技术部的同事这样评价。直到2001年春天,在东京电子展的角落里,中国留学生王越盯着DEMO机上的二维码演示屏,瞳孔突然放大——他看到的不是零件标签,而是满大街的商机。 "这东西在日本居然没人用?"王越挤进展台前追问日本工作人员。对方递给他一份日文说明书:"工业用途,不适合民用。"回北京的飞机上,王越把说明书揉成一团又展开,在背面写满商业计划。他辞掉日本软件公司的工作,带着攒下的80万日元创业,第一件事就是汉化二维码解码软件。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某医院尝试用二维码管理病历,王越团队连夜改装扫码设备。护士长看着手机大小的扫描仪惊呼:"这比键盘输入快十倍!"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杭州的支付宝年会上。产品经理张伟演示用二维码收款时,台下投资人哄笑:"谁会用手机拍小方块付款?"三个月后,杭州河坊街的烧饼摊挂出"扫码支付立减五毛"的牌子,摊主老周看着年轻人争相扫码,挠头对记者说:"比收假钱踏实多了。" 如今上海便利店里的场景会让原昌宏恍如隔世:清晨的白领用二维码买咖啡,中午外卖小哥扫码确认订单,连街角卖栀子花的老太太都挂着打印的收款码。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记者惊讶地发现,中国游客用二维码就能坐地铁吃拉面,而日本商家还在数硬币。有媒体找到退休的原昌宏,老人看着手机里闪烁的二维码苦笑道:"当年要是知道这东西能买煎饼果子..." 在深圳腾讯大厦的展厅里,王越指着最早的汉化解码器对参观者说:"我们只是给二维码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玻璃柜另一侧,支付宝的第一代扫码终端静静陈列,塑料外壳上还贴着"测试样机勿拆"的泛黄标签。这两个改变中国人生活的发明,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厘米,却串起了两个国家、二十年的技术命运交响曲。

0 阅读:27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