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4岁的周作人,在监狱里待了3年,被保释出狱。51岁的丰子恺,出于同情,为他提供了工作。岂料,周作人不领情,还诋毁丰子恺:“丰子恺的画,浮滑肤浅,我向来不甚赞同。” 一张泛黄的素描纸上,画着一位疲惫不堪的老者形象——头发稀疏,眼神黯淡无光,眉宇间透着几分自怨自艾。这是1949年春天,丰子恺以其特有的简洁线条勾勒出的周作人出狱后的形象。 画作完成后,丰子恺长叹一声,轻轻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作为同时代的文人,丰子恺与周作人的命运在这一年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那年,周作人已64岁,刚从老虎桥监狱被保释出来;而51岁的丰子恺,经历了十多年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在上海安定下来。 回首望去,两人的起点何其相似。1918年,21岁的丰子恺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师从李叔同学习西洋画。与此同时,周作人已在日本完成学业,接受了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形成了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两人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与鲁迅并肩前行,一个创办美育团体,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相似的起点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终点。 "我见过竹久梦二的《春之卷》,那简练的线条下是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真可称为'无声之诗'。"丰子恺常这样回忆他在东京神田二手书店的发现。他将日本艺术的精华吸收转化,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民族立场。而周作人则不同,他的日本情结从1909年与羽太信子结婚开始,逐渐引领他走向了背离民族大义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命运的分叉口清晰可见。丰子恺带着全家南下逃难,历经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在战火中依然坚持创作。他的《子恺漫画·战时相》虽然描绘战争的残酷,却始终保持着对人性温情的追寻——一对年轻男女在警报声中躲进山涧,享受着稍纵即逝的爱情;战壕里的士兵谈天说地,寻找着战争中的温暖。 同年,周作人选择留在北平,没有随北京大学南迁。1938年2月,他出席了日本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文化座谈会",此举引发全国人民的愤怒。随后,他接任伪华北教育督办等职,沦为众人唾弃的"文化汉奸"。 当丰子恺在战乱中四处逃难,用画笔传递着坚韧与希望时,周作人却在日伪政府的庇护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两位曾经的文化先驱,一个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火种,一个在异族铁蹄下低头折腰。 1949年1月26日,在南京政府倒台前夕,周作人被保释出狱,回到北京。他从老虎桥监狱走出来时,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带着"文化汉奸"的标签,几乎一无所有。衣衫褴褛,满面风霜,这位曾经的北大教授如今只能住在简陋的后罩房内,面对着凄凉的晚景。 同年,在上海安定下来的丰子恺听闻周作人的处境后,心中不忍。尽管两人并无深交,但作为同时代的文人,丰子恺深知文人相轻的悲哀。而且,自1927年皈依佛教,成为居士以来,丰子恺一直秉持着"护生"理念与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 "人生在世,起起落落,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犯错?"丰子恺这样对出版界的朋友说道。凭借自己在文化界的人脉,丰子恺为周作人联系了翻译工作的机会。 这份援手的背后,是丰子恺多年来的人生信条。从1928年开始,丰子恺就与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有一个特别的约定——绘制《护生画集》,每隔10年续绘一集,每集增加10幅画与诗,直到1979年弘一法师百岁诞辰时完成第六集。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命态度,蕴含着爱护生命、平等与仁慈的价值观。 然而,周作人对丰子恺伸出的援手却反应冷淡。在1952年,当周作人给毛主席写信为自己"当汉奸"辩解并获得宽大处理后,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每月能获得200元预支稿酬。这时,他私下对几位旧交提起丰子恺时,竟说出了那句让人寒心的话:"丰子恺的画,浮滑肤浅,我向来不甚赞同。" 他的这种态度,或许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防卫。周作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辩解,坚称自己做汉奸是"被逼迫"的,出任伪职是为了"维护教育事业"。他将错误归咎于他人,甚至把与哥哥鲁迅的反目归结为"被逼"的结果。这样的心态,使他无法真诚面对丰子恺的善意,反而以批评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不安。 而丰子恺却如他的画风一样,始终保持着宽容与平和。他被白杰明称为"第三种人"——既不激进也不反动,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批判,他仍然坚持完成与弘一法师的约定,画完了全部450幅"护生画"。 两人的晚年境遇同样形成鲜明对比。周作人在特殊时期被迫蜷缩在小厨房的铺板床上,每月仅有10元生活费,一日三餐只能吃臭豆腐和玉米糊糊。1967年5月6日,他孤独地死在那张简陋的铺板床上,连骨灰盒都没能及时拿回家。 而丰子恺虽然也遭受批判,但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坚持创作直到1975年去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今,在他的故乡桐乡,街头随处可见"子恺漫画",成为人们生活的温暖背景。
1949年,64岁的周作人,在监狱里待了3年,被保释出狱。51岁的丰子恺,出于同
熹然说历史
2025-04-06 23:22: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