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8岁张大千,向女儿闺蜜徐雯波求婚。洞房花烛夜,16岁徐雯波羞答答地喊道:“伯伯。”张大千连忙捂住徐雯波嘴巴,说道:“从今天开始,叫我大千。” 1947年的洞房花烛夜,灯影摇曳中,18岁的徐雯波看着眼前这位已至不惑之年的丈夫,羞涩地喊出了一声"伯伯"。张大千轻轻揽她入怀,爱怜地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夫君了,叫我大千吧!"徐雯波将脸埋进张大千的怀里,这一刻,跨越30岁年龄鸿沟的爱情,终于在众人的非议中开花结果。 然而,这段感情的种子,早在四年前就已悄然播下。1943年,15岁的徐雯波作为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的闺蜜,第一次踏入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家门。怀着对艺术的崇敬和好奇,少女徐雯波满心欢喜地跟随闺蜜来到张大千的画室。透过窗户缝隙的午后阳光,照在年少的徐雯波身上,这股清新、含苞待放的活力,令年近半百的张大千沉醉和向往。 张大千的一生情感起伏颇多,但最深的伤痕,或许始于他的初恋。少年时期,他与表姐谢舜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谢舜华眉清目秀,十分喜爱张大千。两人年龄相仿,父母欣慰地在他们十岁时就订立了娃娃亲。18岁时,张大千随二哥赴日本学习染织技术,临行前与谢舜华依依惜别,许下"等我回来娶你"的承诺。谁料,一年后,19岁的谢舜华因肺痨病去世,未能等到爱人归来。 这一打击使张大千痛不欲生,他在20岁那年选择远离尘世,进入松江禅定寺出家。寺院住持给他取了法号"大千",这个名字伴随他终生。虽然他最终因不愿接受"烧戒"仪式而离开寺庙,回归了世俗生活,但那段短暂的100天和尚生涯,却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41年,已娶过多位妻子的张大千与第三任妻子杨宛君一同前往敦煌。在这荒凉之地,他夜以继日地临摹古代壁画,完成了336幅珍贵的敦煌壁画复制品,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重见天日。杨宛君为他生火做饭,那双原本娇嫩的手变得红肿,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的艺术追求。 然而,从敦煌满载而归后,张大千却又开始了新的感情追寻。徐雯波的出现,仿佛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初恋的追忆。她身上那股青春活力与艺术天赋的结合,对艺术的热爱与崇敬,使张大千看到了灵魂的共鸣。 这位曾为谢舜华心碎的艺术家,在48岁那年向女儿的闺蜜求婚,不顾家人反对与社会舆论,坚定地走向了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 1949年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在外举办画展的张大千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地赶回成都,原本打算把全家带离,却只搞到了三张机票。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做出了一个将影响多人命运的决定:带走了徐雯波和一个小女儿,留下了年仅7个月大的儿子张心健。 这个被父母留下的婴儿,从此开始了他悲剧人生的序章。张大千将幼小的张心健托付给裱画匠曾庆蓉抚养,后者因经济困难,又将孩子送回张大千大夫人曾正蓉处。在这个过程中,张心健几乎未曾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与关爱,心灵上的缺口从小就已形成。 而远在海外的张大千与徐雯波,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异乡生活。他们的足迹遍布阿根廷、巴西、欧洲、日本和美国,张大千的画笔从未停歇。即使在眼疾发作后,他不甘就此放弃,自创了泼墨画法,反而摆脱了"临摹者"的标签,以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驰骋画坛。徐雯波始终陪伴左右,成为他生活与创作的支柱。 在国际画展上,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完美艺术夫妻",徐雯波不仅是张大千的妻子,更成为了他创作的缪斯。张大千的画布上,处处可见徐雯波的身影和气质,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被细致入微地融入艺术作品中。 可是,远在大陆的张心健却在迷茫与痛苦中成长。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却始终无法摆脱"张大千之子"的标签。随着社会动荡,他的职业生涯屡遭挫折,甚至因父亲的身份被单位开除。女友离去、事业受挫,生活陷入绝境。 痛苦的张心健曾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却被认为跟海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曾尝试在火车轨道上结束生命,却只是导致双腿截肢。最终,22岁的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临终前留下"不愿有来生"的遗言,字字泣血。 1976年初,张大千回到台湾定居,住进了他亲自设计的中式庭院"摩耶精舍"。晚年的他常隔海眺望,思念着家乡的一切。徐雯波一直陪伴左右,直到1983年,84岁的张大千病逝,他将90%的遗产留给了这位陪伴他走过人生后半程的妻子。 这一决定引发了家族内部的巨大纷争。徐雯波从18岁的少女到"遗产的主人",这段跨越30岁的婚姻,最终以财产分配的争议落下帷幕。而张心健的悲剧,仿佛是这个破碎家庭的缩影,一个被命运和家庭双重抛弃的灵魂。
1947年,48岁张大千,向女儿闺蜜徐雯波求婚。洞房花烛夜,16岁徐雯波羞答答地
熹然说历史
2025-04-06 23:22:03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