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医药(SZ300233)$美国将医药排除在关税外的战略考量与现实困境一

童以 2025-04-06 22:48:58

$金城医药(SZ300233)$ 美国将医药排除在关税外的战略考量与现实困境

一、关税豁免背后的多重动因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但制药行业成为罕见的“避风港”。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供应链依赖的致命软肋:美国91%的处方药为仿制药,8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若对医药加税,直接冲击供应链稳定性,导致药品短缺风险激增,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例如,阿莫西林、青霉素等基础抗生素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加税可能使生产成本上升15%-25%。

2. 政治周期与行业游说的平衡术:制药巨头通过PhRMA等组织发起强力游说,推动关税分阶段实施,为供应链调整争取缓冲期。礼来、强生等企业承诺超800亿美元本土投资计划,换取政策弹性空间。这种“以投资换豁免”的策略,既缓解短期冲击,又为制造业回流埋下伏笔。

3. 历史惯例的路径依赖: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已形成医疗产品关税豁免机制,此次延续审慎态度。正如特朗普政府所言:“药品不同于钢铁,它关乎生命权”。

二、豁免背后的深层矛盾

看似“喘息之机”的豁免政策,实则暴露全球医药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

1. 成本与安全的悖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但新建一座符合FDA标准的药厂需5-10年、20亿美元投入。默沙东、辉瑞等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但短期内仍难将中国API依赖度降至30%以下。

2. 技术替代的局限性:基因编辑公司CRISPR开发的“无细胞合成API”技术虽可降本60%,但中试阶段成果尚未规模化;3D打印药物工厂虽能72小时生产定制化API,却受限于专利壁垒。这种“替代路径”远水难解近渴。

3. 全球博弈的连锁反应:欧盟对美实施胰岛素、抗癌药报复性关税,中国启动“API自给计划”目标2028年实现80%国产化。全球医药供应链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推升终端药价15%-20%。

三、豁免政策的未来走向

当前豁免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1. 关税利剑高悬:特朗普政府计划6月启动“制药业关税听证会”,拟对中国、印度API加征35%关税。此举可能引发1800种基础药物供应中断,影响全球50亿患者。

2. 规则重构加速:美国推出“9903.01.34条款”,规定含20%美国成分的商品可豁免附加税。这既倒逼跨国药企采用美产原料,又为技术标准输出铺路,如3D打印设备中的美国软件占比决定关税优惠幅度。

3. 生态体系的重塑: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预测,未来5年全球将形成“区域化API中心”——北美聚焦生物药、亚洲主攻化学原料、欧洲深耕专利药。这种“去全球化”趋势下,默沙东暂停中国HPV疫苗供应、罗氏基因疗法折戟等事件,预示行业进入震荡重构期

豁免背后的文明博弈

美国对医药关税的“网开一面”,本质是旧秩序与新现实的妥协。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大萧条,到今日医药供应链的脆弱性,历史反复证明: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终将反噬自身。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医药合作、数字人民币结算等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健康治理规则。正如毛泽东所言:“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场关税博弈的终极答案,或许不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上,而在每一粒跨越国界的药片之中。

0 阅读:29
童以

童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