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金文的先驱?这可能是一场“误会”
坚持走路
2025-04-03 15:48:21
【甲骨文“宰丰骨匕”】
长27.3厘米,宽3.8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刻辞刻于商晚期,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牛肋骨,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
虽然被深埋地下,但保存依旧十分完整,呈匕首形,共镶嵌十四颗绿松石为装饰。一面雕刻兽面、蝉纹和虺龙纹,正因如此,在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中,它绝对是“高光”的存在。
【释文】
壬午,王田于麥彔(麓),隻(獲)商戠(異)兕,王易(錫)宰丰,[宀帚](寢)小[矢旨]兄(貺),才(在)五月,隹(唯)王六祀肜日。
【文字意义】
宰丰骨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除了高颜值外,它身上还雕刻28个字,记录的内容是:有一次商王去打猎,并带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去召塞巡视。当商王等一行人进入麦山山麓时,意外地捕获一只大野牛,看到自己的战利品后,商王非常开心,并对随行的官员进行赏赐,这件事情因为让商王的心情变得非常好,所以被记录下来,然后刻在牛肋骨上,并镶嵌绿松石,也就是说,“宰丰骨匕”仅用短短的28个字就记录一次完整的历史事件。
【书法价值】
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
从刻辞笔法看,与单刀平刻者不同,尙有书写笔意,这可能是按墨书后契刻的。字迹一般起笔较重,收笔较轻,起止运转甚淸晰,笔画较粗,显得遒美丰腴,含蓄浑厚,富于书写的笔意韵味,与商末周初金文非常接近,可看做商代书法艺术成熟的标誌。
“甲骨文是金文的先驱、金文由甲骨文发展而来”可能是很多人对文字发展的“刻板印象”,然而这可能是一场“误会”。
实际上,这两种书体在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早段几乎同时出现,它们同根同源、并行发展。
甲骨文和金文的源头都是商代人用毛笔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手写文字,二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可能是源于书写目的和书写载体的差异。
[一R]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牛骨上,用于卜筮和记载占卜结果,它的笔画和结构较为简练,常常省略笔画乃至部件,更接近于后世的“俗体”或“手写体”。
[二R] 而金文则主要铸刻在青铜器上,负担“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使命,因此采用笔画更加复杂的正规书体。目前发现的长篇金文铭文晚于长篇甲骨刻辞,很可能是因为铸造青铜铭文的技术出现较晚的缘故。
实际上,殷墟一些用于正式记录的甲骨,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宰丰骨匕,由于所记之事十分郑重,因此骨匕上契刻的书体也与青铜器上一致。
(文字来源于网络)
国家博物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