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我国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手提180斤青龙偃月刀。据说,他是光绪皇帝钦点的武状元,是天子门生,只用2招,就可以击败霍元甲。不过,他英年早逝,22岁就与世长辞了。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由武则天在长安二年首次设立。 该制度历经数朝更替,虽时有废止,但总体上为武将提供了一个官方的晋升通道。 武举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武技和体能的测试,如射箭、负重、身材与言语等。 不过,由于记录不全,迄今为止能够确证的武状元仅有280人左右,这与文人对武人的普遍轻视有关。 在武举制度中,唐朝尤其重视纯武技的测试,山西由于是唐高祖李渊起兵的地方,加之其经济实力雄厚,因此产生了大量武状元。 而到了宋代,随着考试内容的调整,更注重兼顾文武的全面发展,测试内容增加了程文考试,使得武举考试不再单一侧重于武技。 宋代的武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不仅测试武技,还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等文化科目。 原本以武功著称的山西地区逐渐被浙江所取代,因为浙江在文化教育方面更为发达。 到了明代,武举制度的考试侧重点与宋代类似,重视考生的文化课成绩。 明代的武举除了传统的射箭和体力测试外,还增设了笔试,包括兵法和时务问题的考核。 这一时期,江苏和浙江两省成为了武状元的主要产地。 历史上武状元郭子仪被世人所知。 郭子仪在武举中获得“高等”而被任命为左卫长史。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 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负责抵御叛军。 他多次以少胜多,成功阻止了叛军的扩张。 他的战略包括以少数精兵诱敌深入,在嘉山一战中,他以五百骑兵斩首四万,活捉敌军五千人。 然而,唐玄宗的失误也为局势的恶化埋下了伏笔。 长安最终失守,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 在此背景下,唐肃宗继位并接受了郭子仪的建议,与回纥联合展开反击。 郭子仪亲率联军展开了决战,最终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并把叛军逐出中原。 唐肃宗深感郭子仪的功劳,并亲自出征慰劳他。 然而,在乾元元年,唐肃宗由于担心郭子仪权力过大, 决定将他从指挥岗位上撤除,改由其他将领代替。 郭子仪被召回朝廷后,根据唐肃宗的诏令,将与自己功绩相关的命令和奖赏呈交给唐代宗。 唐代宗在阅读这些文书后深感惭愧,并决定重新任命郭子仪为汾阳郡王。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与党项三十万兵力再度侵扰长安。 郭子仪单骑前往与回纥首领会面。 他最终说服对方撤兵。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郭子仪被任命为副元帅,驻守河中,并屡次击退吐蕃的入侵。 大历九年,郭子仪申请退休。 唐代宗未曾同意。 大历十四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 郭子仪被封为太尉、兼任中书令,并加封食邑。 郭子仪八子七婿大多身居高职。 他建中二年病重,次年六月去世,享年八十五。 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的故事同样令人注目。 张三甲祖籍武术世家。 八岁时,便能够轻松举起重达百斤的石狮,乡亲们纷纷称他为神力之人。 张家不仅传授武术的技艺,还在当地建立了武馆,父亲也因此成了他第一任老师。 张三甲的身材逐渐健壮。 他的父亲不满足于仅仅教授他基础的武术技巧,决定让他拜师。 在第一次拜师未果后,张三甲最终拜在了杨盛朝门下。 杨盛朝见他悟性极高,十分喜爱他,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张三甲。 1898年,慈禧太后恢复了武科举。 在乡试中,他顺利地击败了其他考生,成为了武举人,并引起了恭亲王奕䜣的关注。 奕䜣收他为弟子。 得到了奕䜣的帮助后,张三甲一路顺风顺水,通过了殿试。 在殿试的刀石科目中,他赢得了光绪帝的称赞。 最终,张三甲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 许多人都想挑战这位武状元,霍元甲便是其中之一。 两人曾有过一场约定三招定胜负的比武,霍元甲自信满满地先发制人,却被张三甲的出拳速度与力量所震慑,仅两招便败下阵来。 但年仅二十二岁时,他便因病早逝。 家人无论如何寻医问药,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随着他的去世,科举制度也在不久后被废除。 参考文献:[1]胡兴军.历史上的武“状元”[J].精武,2006(9):54-55
1897年,我国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手提180斤青龙偃月刀。据说,他是光绪皇帝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2 00:48:20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