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日军占了朝鲜首都,明军在城下架起大炮。日军说,明军的大炮不是连发的,不用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1 10:12:08

明朝时,日军占了朝鲜首都,明军在城下架起大炮。日军说,明军的大炮不是连发的,不用怕。然而,明军接下来的操作,却把日军吓到了。 日本的扩张战争在明朝时期就曾出现,对明史熟悉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是著名三大万历战争之一。 这个时候的日本统治者还是丰臣秀吉,他们仅仅用了一个月就攻陷了朝鲜的汉城。不久之后,20万大军逐渐攻破了开城、平壤。 当时的日军一路过来基本没有败仗,逼得朝鲜国王李昖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在的京城,连夜赶到义州躲藏。 趁着这个时间段,朝鲜不停向中国发来求救请求。 在明朝时期,朝鲜还是中国的附属国家,每年都要向中国上贡。 在日本对朝鲜发起第二次大进攻时,朝鲜再一次向我们求援。 这一次明朝也迅速派出了七万人马前去支援,这次行动在当时的很多大臣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但事实上它不仅彰显了明朝的国威,还为中国和朝鲜两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而这场战争也名垂青史,留下了许多经验。 这是一场硝烟滚滚、大炮火枪齐上阵的战争,而这也正是这场战争出名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曾将自己的作战经验著成了书籍,并且训练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因此,对于这次作战,我国可以说是心中有数。 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出兵增援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也由于日军早在侵占朝鲜之前就已经对我国的边防进行多次骚扰,抢掠。 自戚继光抗倭之后才平息了不少,但是仍然有着隐患。看日本虎视眈眈的样子,明朝认为他们总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 而明朝又怎会任由日本扩大他们的领土,我们与日本的距离很近,这样放任不管就必将威胁到明朝上下的生存与发展。 且在日本的计划当中,他们的路线是先占领朝鲜,然后到中国,最后世界,所以这也证明了这次的增援行动是正确且必须的。 明朝时期就已经有早期的轻型火器了,所以在平壤之战之中,明朝在城下架起了大炮。 但是日本军队并没有后退或者害怕的意思,他们安慰自己说,明朝的大炮不能连发,一次就废,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攻破,于是继续进攻。 当时日本的作战工具是火枪,是1543年从葡萄牙购买的,出动的主要也是步兵。这些步兵都佩戴有日本刀,所以当朝鲜的弓箭长矛遇上时,自然是输得落花流水。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明朝最厉害的是大炮,射程远、精度高,日本的铁炮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实际上,在和日本正式对峙之前,我们曾派出代表团和他们商议过,但是日本坚持要发动战争,不惧怕我们的大炮。 然而,不久之后,日本傻眼了。 当时明朝派出的武器不仅仅只有大炮,还有类似于大炮的弗朗机。 这是一种除了射程较近,其余和大炮效果差不多的武器,明朝军队还配有火箭兵,枪铳等各项武器,足够在达到战火不息的攻击局面。 在指挥的战略之下,明军靠着这些武器成功的彻底打乱了日军的阵脚,拿到了优势。 日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此前做的许多战略在这种境况之下都不再有用,慌得不成样子。 这个时候的日本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丰臣秀吉死了,他手下的幕府开始蠢蠢欲动,整个日本即将陷入幕府统治的时期。 局势十分混乱,前线作战的日军人心惶惶,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撤离朝鲜。 虽然露梁海战是胜利了,但是我国的两位将领,邓子龙和李舜臣却壮烈牺牲了,他们为朝鲜和中国付出了生命。 中朝联军的胜利重创了日军,但可惜的是,这是明朝最后一次的辉煌,此后清军入关,改朝换代,清军不吸收明朝的作战经验,还将这以前的事迹贬得一文不值。 很多火器的制作都停止了,他们将心思一门放在大炮上。 可悲的是,他们制作出来的大炮大多数都是哑炮,数量多,看似强大却不顶用,就和清政府的统治一样。 等到日本政局已稳,军事模型建立,扩张野心再一次的膨胀的时候,我国却已经陷入了闭关锁国,鸦片横行的一片麻木景象了。 回过头评论这一场战争,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还巩固了中国和朝鲜的友谊,重新整合了东南亚各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 对于此后三百年间的东亚和平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以名垂青史。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呵呵

呵呵

2
2025-04-01 11:34

李舜臣可不是我国将领。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