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女知青肖华主动下乡到山东枣庄。劳务时,村民问她:“嫁给当地后生成不?”肖华随口道:“可以啊。”不曾想,这成了她一辈子的隐痛。 1967年,肖华响应号召,自告奋勇到山东枣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肖华虽然心理做了十足的建设,可她顶着大太阳干活就有些受不了了,当她看见旁边的人都在闷头做事,咬了咬牙坚持了下来。 受过教育的肖华认为读书人跟庄稼人没什么区别,庄稼人能做的,自己也能胜任。 每天她都按时按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喊苦,不喊累,到后来熟练了还能提前完成任务,抽空帮助落后的人,她性格开朗,很快就跟大家打成了一片。 这天,大家在劳动的时候,一位村民大姐跟肖华闲聊:“小华同志,愿不愿意嫁给当地后生啊?” 一般知识分子下乡只是暂时的,时间一到还是会回到城里去,没几个人愿意留在贫困的农村。 肖华想都没想就回答:“有什么不愿意的?我愿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想到,还真有人给肖华介绍对象。 对方叫李健国,没读过什么书,家里不富裕,可胜在人踏实能干。 相处过一段时间后,李健国的真诚和肖华的乐观互相吸引,两颗心慢慢地靠近。 尽管肖华的父母担心李健国不能给肖华幸福,可生米煮成熟饭,想反对都已经来不及了。 谁料,两人结婚后没多久,肖华父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肖华理想的婚后生活是两个人一起奋斗,共同创造幸福。 然而李健国却没有受过教育,他的思想依旧停留在封建时期,认为结婚了,肖华就应该三从四德,事事都听他,不能反抗他。 有次,李健国看见肖华跟一位男知青在聊天,李健国二话不说,直接上前,拽着肖华的手离开,回到家后李建过怒骂道:“你知不知羞啊!光天化日下跟其他男人拉拉扯扯。” 肖华非常无语,皱着眉头:“你这是在无理取闹。” 两人越吵越烈,谁都不愿意退让,最终不欢而散。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尤其是女儿出生后,他更是讽刺道:“你就是个不会生儿子的母鸡!” 刹那间,肖华觉得面前的人很陌生,对婚姻充满了失望,特别是想到一起来的同伴都相继回到城里,要么工作,要么读书,要么有了个好的婚姻。 肖华很羡慕,也很后悔自己冲动地做了这个决定。 接着,她做了个让李健国蒙羞的举动:带女儿搬到集体宿舍住。 没想到,李健国居然不顾及脸面,冲到宿舍,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肖华拳打脚踢,甚至将肖华的头打破。 肖华再也不想承受精神折磨和家暴,她向村里提出了离婚。 没多久,她的离婚申请获得了批准,李健国却跪到她的面前,恳求原谅。 肖华的心里动摇了,她知道,能让大男子主义的李健国抛下男儿膝下有黄金的思想求自己,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她决定还是给李健国一个机会,重建婚姻。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健国没坚持几个月,很快就恢复过去的态度,继续折磨肖华。 而这一次,肖华选择默默承受,因为她又怀了孩子,她希望她的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却不成想她再也没有机会看见孩子们长大。 可即使肖华二胎生下的是男孩,李健国的本性依旧没有收敛。 肖华的父母看着日渐消瘦的女儿非常心疼,他们提议让肖华离婚,带着孩子一起回城里住。 肖华看着满头白发的父母,违心地拒绝了,她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 就这样,肖华在长期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下,不到三十岁就有了白发,患上肝硬化。 肖华想用爱来守护孩子们成长,可在她35岁的时候,因劳累过度去世了。 她解脱了,却不是像理想中的那样解脱。 如果肖华当时选择回城,而不是选择嫁给李健国,她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美满的; 如果肖华和李健国能好好沟通,共同经营婚姻,或者结果又是不一样。 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婚姻不是儿戏,不能单凭一个人的话,而决定自己的终生。 女孩子在面对是否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 你认为呢?欢迎留言。
昨天中午,出去吃饭,看到这么一个背影。很美。这就是典型的背影杀手,前面已经不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