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终结了中国豪族社会(3)

世阳聊过去 2025-03-24 15:48:28
大唐帝国劫后余生,开始努力恢复,江南的开发让皇上意外地获得了新经济要素,有可能用它来对付各种过去搞不定的力量。但首先得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新的经济要素才能为皇上所用。 安史之乱前,唐朝财政制度是租庸调制,主要就是按照户来分派,每户每年要交多少粮食、多少绢帛、要服多少劳役等等。这套制度已经运转不下去了。公元780年,唐朝进行了极为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行两税法,把过去的各种劳役、粮食、绢帛等都折算为钱,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两税法原则上来说必须缴纳铜钱。这意味着,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实物财政,又转成了货币财政。皇上想要搞点什么事的话,拿着钱可比拿着粮更好办,皇上对付豪族的办法就变得更多了。两税法构成了此后中国历代税赋制度的主要基础。 这些新的经济和财政资源,终于让从隋炀帝开始的皇权对抗豪族的努力,获得了政治可能性。 不过大唐已经无法利用这种可能性了,因为唐朝皇室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已经没有办法把各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只能苟延残喘。但是如果没有江南的新资源、没有两税法改革,估计大唐想要苟延残喘都喘不下去。 要打破过去的社会结构,光有新经济要素的出现还不够,还得有新的知识传播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形成新的人力资源基础,新秩序才真的能够浮现出来。 新的知识传播技术就是印刷术,实际上这也不是全新的技术发明,而是对既有技术的新应用。在唐朝的时候印刷术就已经在应用了。但那会儿主要是用来印佛经,因为当时的豪族社会,社会上对于儒经的需求相对有限,寺院对于佛经则很有消费能力,印佛经很划算。 但是随着平民社会的发展,对儒经的需求逐渐浮现出来,五代十国时,官方第一次主持了对儒经的大规模印刷,到了宋代,印刷儒经完全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商业活动。知识传播成本由此急剧下降,很多平民百姓都能读得起书了。这让宋代皇帝有机会从平民中大规模拔擢人才充实官僚体系,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终于真正转化为皇帝对抗贵族的一个重要武器。至此,中原从豪族社会结构不可逆地进入到了平民社会结构。

0 阅读:1
世阳聊过去

世阳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