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去世之后,中央曾要给钱学森发放3000元的补贴,妻子想收下这个钱,但钱学森表示钱是组织的,我们不能要。 1969年,正值冷战时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两大阵营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航天技术和导弹研发成为各国争相追逐的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防科技发展也到了关键时期。作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在这一年承担着多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鞠躬尽瘁。 就在这一年,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去世了。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钱均夫生前在中央文史馆任职。考虑到钱均夫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中央文史馆决定给其补发一笔3000元的工资。 当这笔补贴送到钱学森家中时,他的妻子蒋英本想按照公公的遗愿,将这笔钱转交给小姑钱月华。毕竟这些年来,钱月华一直在照顾父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当蒋英向钱学森提出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丈夫的坚决反对。 钱学森认为,这笔补贴款项来自国家机关,是组织对父亲工作的认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不应该给组织增添负担。因此,他坚持要将这笔钱退还给组织。 在当时的科研工作中,钱学森始终秉持着"先国家,后个人"的理念。虽然他的月薪不菲,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持科研工作和资助贫困学生。即便是这笔额外的补贴,他也坚持不能用于个人或家庭。 最终,在钱学森的坚持下,他们来到钱均夫的原单位,试图将这笔钱退还。然而,单位领导表示这是钱老先生应得的,坚决不肯收回。无奈之下,钱学森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将这3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党组织。 这一事件虽然只是钱学森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折射出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他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3000元补贴金成为特殊党费上交后,这件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妻子,蒋英深知丈夫的为人处世之道。她理解钱学森将这笔钱上交组织的决定,但同时也惦记着小姑钱月华多年来对公公的照料。 在那个年代,很多科学家都在为国家的建设默默付出。钱学森和其他科学家经常就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等话题展开讨论。在一次科学家聚会上,大家谈起了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科研工作的问题。许多人都认为,科学家的家人往往默默承担了更多的付出,这种付出值得尊重和感激。 蒋英作为钱学森的贤内助,一直在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不仅打理着家中的大小事务,还要协调处理各种家庭关系。为了补偿钱月华多年来的付出,蒋英开始精打细算,从家用中一点点积攒资金。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钱月华的女儿结婚时,蒋英才终于凑够了一笔与当年补贴相当的金额。 然而,当蒋英将这笔钱送给钱月华时,却遭到了后者的婉拒。钱月华表示,照顾父亲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不需要任何补偿。这种推辞说明钱家人独特的家风──重情重义却又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在蒋英的坚持下,这笔钱作为礼金交到了钱月华女儿的手中。 时光流逝,钱学森年事已高,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在医院休养。即便是在养病期间,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科研发展。在一次与同事的交谈中,他们谈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以及家庭在其中所起的重要支撑作用。 直到晚年,钱学森才得知蒋英当年私下补偿钱月华的事情。这个发现让他感慨万千,他赞赏妻子的做法,认为这既保持了对组织的忠诚,又照顾到了亲情。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去世之后,中央曾要给钱学森发放3000元的补贴,妻子想收
文史记叙录
2025-02-24 10:00:19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