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一周岁的钱学森坐在父亲腿上合影。
照片中可以看到,钱学森的父亲仪表堂堂,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
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是清末秀才,当时钱家已经家道中落,钱均夫幼时在私塾读书,后来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i(浙江大学前身),从杭州求是学院毕业以后,钱均夫考取了赴日公费留学生,在日本留学归来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史地科主任教员。
钱学森一周岁这年,钱均夫担任了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校长,钱学森的出生,令钱均夫欣喜不已,钱均夫按照钱家“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排名,新生儿属“学”字辈,钱均夫给新生儿起名字为“学森”,希望他学问深远之意。
幼年的钱学森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强,三岁便能背诵出百首的唐诗宋词,同时还精于心算、加减乘除不在话下,邻居们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钱均夫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不辜负他的天赋。
钱均夫作为留日归来的学者,给钱学森选择了正确的教育途径:不进私塾,而是接受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不久的现代教育。
出身豪门,加上父亲作为教育家的指点,钱学森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当然,这一条由一系列名牌学校组成的学习链条的设计师,便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
钱均夫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独子钱学森的教育培养更是倾尽心力,幼年的钱学森看到父亲成天埋头于书中,极其专注认真,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钱均夫兴趣广泛,为人忠厚,富有爱国心,他有广泛的文史爱好,博学多才、谦恭自守,他的性格营造了和睦的家庭氛围,加上他酷爱读书、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都对钱学森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