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3日,日军占领台儿庄的大半,师长池峰城派出两批敢死队全部战死,再组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2 23:33:10

1938年4月3日,日军占领台儿庄的大半,师长池峰城派出两批敢死队全部战死,再组织敢死队时,残存官兵只有五十多人没受伤。   1938年,当时,日军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一度突破了防线。   池峰城是台儿庄城的防守指挥官,他深知这一战事关重大。   然而,汤恩伯的迟迟不行动。   汤恩伯并不急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反而选择了通过小规模的进攻牵制敌军。   汤恩伯这种做法引起了李宗仁和其他指挥官的强烈不满。   对于台儿庄的局势,他认为,如果台儿庄能够坚持住,敌人将会因长期的消耗而疲惫,届时,中国军队才有可能在有利的时机发起反击。   汤恩伯宁愿让台儿庄的守军消耗敌人。   而池峰城没有时间再等待。   在这个关键时刻,池峰城决定组织敢死队。   在池峰城的号召下,许多士兵即使负伤也纷纷站起。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池峰城,尽管士兵们的衣衫褴褛,伤痕累累,但他们依然不愿放弃。   池峰城向他们分发了手榴弹和标志。   汤恩伯的迟疑让台儿庄的守军面临更大的压力。   尤其是孙连仲和李宗仁多次催促汤恩伯加速进攻。   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挥风格感到不满,甚至在通信中对汤恩伯进行斥责。   就在这时,日军已经攻占了台儿庄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黄樵松所率领的二十七师在台儿庄北部的防线遭遇了日军的攻势。   日军调集了重炮和坦克。   虽然黄樵松极力命令炮兵压制敌人的火力,但北城墙还是在炮火的摧残下被轰塌,敌人趁机冲入城内。   这时,台儿庄的北街大庙成了关键的防守阵地。   守军用机枪和火力死死挡住了敌人的推进。   日军经过一番激烈的肉搏,终于占领了大庙。   我方四个团长伤亡三人,十二个营长中仅两人幸存,守城的士兵损失惨重。   然而,黄樵松看到局势的危急,命令第158团3营副营长时尚彬带领第7连、第8连增援台儿庄。   8连先行进入,却在日军的重机枪扫射下全军覆没。   随后,第7连接管了防线。   两军你进我退,街巷楼房成为生死拼杀的战场。   战士们手持大刀与日军刺刀对抗,最终7连仅剩57人。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阵地,打败了200多名日军。   池峰城师长决定组建敢死队,命令7连连长王范堂带领剩余战士开展最后一搏。   每名敢死队员都手持长枪,腰佩大刀,身披手榴弹。   池峰城为每名敢死队员提供30块大洋奖励,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金钱。   当晚,敢死队分为六组,趁着炮火掩护,悄然接近日军阵地。   王范堂一声令下,敢死队如猛虎下山。   在一小时的激战中,日军损失惨重,超过60名日军尸体留在战场上。   敢死队以44人的牺牲换来了一线生机,最终迫使日军退却。   成功夺回了失地。   与此同时,日军在福荣真平的指挥下,展开了多次的攻势。   但由于缺乏弹药和油料,已经陷入困境。   福荣真平在战斗中不幸负伤,伤口感染使得他身体愈加虚弱。   福荣真平最终决定将自己的身体负担放下,继续前往最前线。   台儿庄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黄樵松继续通过电话与上级保持联系。   根据最新的情报,日军的主力已经被包围,台儿庄正面即将展开总攻。   黄樵松立即挑选了一支由250名精锐士兵组成的奋勇队。   奋勇队的任务是从东北角进入敌人腹地。   与此同时,20多架中国战机飞临台儿庄战区,对日军进行打击。   由于飞行高度较高,日军最初并未察觉。   然而,当飞机迅速俯冲,展开猛烈扫射时,日军顿时陷入混乱   中国军队士气大增,纷纷举起手中的军帽。   汤恩伯也收到消息称日军增援部队正从胶济路南下。   他计划收回五十二军。   军长关麟征却认为这一决策可能会使濑谷支队的攻势受阻。   经过一番辩论,汤恩伯最终决定听取关麟征的建议。   经过奋战,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   池峰城在将军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国民政府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直至1949年参与北平和平起义。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他便因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被关押审查。   根据当时的调查,池峰城曾与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长徐宗尧有过接触。   徐宗尧在审讯中透露,池峰城与他共谋策划潜伏行动,审查中出现了李颖的伪证,指控池峰城与潜伏特务有更深层次的联系。   尽管后来的调查证明池峰城并未与国民党势力勾结,但在那个时期,池峰城仍未得到及时释放。   参考文献:[1]夏军.池峰城与台儿庄大战[J].中国档案,2015,0(8):72-73                

0 阅读:1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