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覆灭是有理由的,民众根本没有人权,这样不造反更待何时? 嘉道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愈加严重,大量贫苦农民成为佃农和雇农。 地主们通过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且通常超过一半的收成,外加强制劳役与人身控制。 乾隆时期人口激增,但土地资源愈发紧张。 清朝中期,雇农的劳动条件非常艰苦,工资低廉。 即便有些农民辛苦经营自己的土地,灾难的频发也常常让他们陷入困境。 土地的日益集中让大量小农无路可走。 乾隆时期,出现了多次较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尽管这些起义大多在短时间内被镇压下去。 与此同时,白莲教和天地会等组织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重要力量。 白莲教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天地会则在东南地区尤其活跃。 通过这些组织,民众能够团结起来。 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爆发的王伦起义。 王伦起义之后,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生了类似的反抗。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与田五起义,主要由撒拉族与回族的民众参与。 乾隆五十年代末,台湾的林爽文带头起义。 嘉庆元年,川楚地区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白莲教起义。 这场起义战斗激烈,持续了近十年。 此外,嘉庆年间还发生了许多较小的农民起义,如东南渔民的起义以及北方天理教的反抗。 另一方面,自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逐步恢复了对外贸易。 尤其是在清政府实行的严格海禁政策下,外国商人只能通过广州这一“口岸”。 在19世纪初,英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张。 英国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打开中国市场,然而清朝的封闭政策使得英国的努力屡屡受挫。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前往北京,提出要求开放贸易口岸并割让部分岛屿以作为英国商人存放货物和驻扎的地方。 此外,英国还希望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设定固定的税率并禁止加征额外税款。 清政府并未与英国展开深入谈判,而是直接拒绝了所有提案。 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和承德停留了一个半月。 不过,英国开始通过鸦片贸易来解决问题。 鸦片最初是作为药品引入中国。 清政府在嘉庆五年颁布了禁烟令,并多次重申禁令。 然而,鸦片贸易反而在英国商人的走私和贿赂下逐年增加,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鸦片的年输入量达到了四万箱,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中国的茶叶、丝绸和布匹等出口商品的总和。 鸦片贸易不仅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而且对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大量官员和士兵染上鸦片瘾。 此外,清朝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幅减少,银价上涨。 清政府虽多次下令严禁,但效果甚微。 在嘉庆年间,许乃济曾提出鸦片弛禁的荒谬主张,主张将鸦片进口按章纳税,并允许在内地种植。 黄爵滋提出要求所有吸烟者在一年内戒烟,否则处以死刑。 林则徐对此予以支持。 英国政府决定武力解决争端,遂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政府的应对措施混乱,最终在1842年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英国以中国官兵在香港查获“亚罗号”船只为借口,再次发动战争。 法国也借机提出类似要求,联合英军展开进攻。 广州失守后,英法联军继续北上,攻占了天津和北京。 最终,清朝政府不得不屈服,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与此同时,俄国早已垂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英法攻占天津之际,俄国趁机占领了瑷珲及周边地区,迫使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 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对于西方列强的了解极为有限。 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百姓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尽管这些洋人入侵中国,但在百姓眼中,他们更多的是一些高大的、外貌奇异的人物。 对于民众来说,外来的洋人不一定是敌。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将外国侵略者视为“洋兄弟”。 当鸦片战争爆发时,普通百姓大多抱着一种旁观的态度。 在广州的战斗中,许多商贩甚至主动与外国人进行交易,甚至愿意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 百姓将生存作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种态度也与当时百姓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极为薄弱有关。 古代中国的百姓的生活重心往往是家庭和土地。 民族和国家的观念并未深入百姓的心中。 直到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里,西方列强的不断侵扰才慢慢唤起了中国民众对于外来压迫的反应。 参考文献:[1]王兴锋,杨长红.“明清闭关锁国”说渊源问题新探——基于晚明在华传教士中国封闭形象的历史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24(5):142-150
晚清覆灭是有理由的,民众根本没有人权,这样不造反更待何时? 嘉道时期,土地兼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1 18:33: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