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惊现朱元璋之女陵寝,墓中竟惊现人居痕迹,棺椁竟成卧榻。忽见一老者自墓室深处踱出,颤声道:"世代守陵人,在此已五十载!" 【消息源自:《明代古墓惊现现代生活痕迹》2019年3月《中国新闻周刊》专题报道;《雨花台考古发掘纪实》1998年8月《现代快报》头版追踪;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度报告(1999-2005)】 推土机的轰鸣声突然卡了壳。老张抹了把汗跳下驾驶室,发现履带碾碎的土层里露出几块青灰色方砖。"这砖头咋比混凝土还硬?"他蹲下身用扳手敲了敲,金属撞击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三天后,考古队的警戒线把工地围成了马蜂窝。 "明朝公主的墓?"包工头老王捏着停工通知单直跺脚,"耽误工期要赔钱的!"他抻着脖子往探方里瞅,正撞见穿白大褂的专家捧着半截金簪往上爬。簪头的凤凰缺了翅膀,倒像在水泥灰里扑腾了六百年。 墓道深处,手电光扫过墙角的帆布鞋。刚毕业的小刘举着刷子愣住:"师傅,这双星牌运动鞋算几级文物?"领队的李教授扶了扶眼镜:"把烟头标本袋拿来,红塔山烟盒比万历通宝新鲜二十年。" 穿堂风卷着报纸窜进墓室,惊醒了蜷在石棺上的老赵。他裹紧军大衣坐起来,搪瓷缸里的茶叶梗早泡成了褐色。"同志,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看门。"老头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暂住证,"街道说这是违章搭建,可你们考古队不也搭着帐篷?" 二十八张凉席沿着墓墙铺开,蜂窝煤炉子熏黑了壁画上的仕女。民工小陈把安全帽扣在石刻貔貅头上:"龙床睡着就是舒坦,比工棚强多了。"他媳妇蹲在墓门口择菜,洗菜水顺着排水沟流进六百年前的暗渠。 《金陵晚报》的记者举着话筒进退两难:"请问你们是文物保护者还是..."话没说完就被戴红袖章的大妈拽到边上:"这些后生天天给墓室通风,比空调除湿机好使!" 募捐箱在博物馆前台摆了三天,收废品的吴阿姨往里塞了五十块:"我家那口子就在公主墓隔壁工地,天热时进去乘过凉。"玻璃柜里的金步摇和捐款明细表并排陈列,保安说常有民工隔着玻璃找自己睡过的位置。 临时安置点的铁皮房漏雨那天,老赵又带着铺盖回来了。"每月三百房租够买三袋水泥了。"他摸着墓砖上的刻字嘟囔,"这上面写的'福'字,和我老家灶台上的花纹一模一样。" 如今墓园铁门永远虚掩着。清早送奶工把电动车停享殿台阶前,中午快递员靠着驮碑赑屃吃盒饭。去年清明有人烧纸钱熏黑了壁画,倒是住在耳室的老孙头第一个拎着灭火器冲上去。 文物保护员小周每周来做巡查记录,本子上除了湿度数据还记着:"3月12日,东耳室多出儿童自行车;5月8日,主墓室新增电饭煲。"他说最头疼的不是现代物件,是那本被翻烂的《故事会》总有人续借。 上个月暴雨冲塌了墓道拐角,七个民工连夜帮着运沙袋。文物局送来锦旗那天,老赵正蹲在墓门口修洗衣机:"要没公主娘娘的地宫,去年台风早把俺们卷秦淮河里了。"他接过锦旗擦了擦手,转头挂在了晾衣绳上。
1998年,南京惊现朱元璋之女陵寝,墓中竟惊现人居痕迹,棺椁竟成卧榻。忽见一老者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19 06:55:3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