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向猪猪学习减肥,真的靠谱吗?猪猪和人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什么时候吃”。相比

芙蓉营养养 2025-02-15 20:15:12

人类向猪猪学习减肥,真的靠谱吗?

猪猪和人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什么时候吃”。

相比猪猪,人进食的时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人的饮食通常受情绪驱动,而且往往在“符合社会规范”“方便获得食物”的时间进食。

相比之下,猪猪努力在符合自己生理需求的时间进食,胰岛素、褪黑素和皮质醇可能是驱动因素。

(人可能失去了这种本能。)

猪猪不喜欢一顿吃很多的大餐,更喜欢少食多餐,比如一天5~6顿。

分析显示,这样的少食多餐,会让猪猪的血糖比较平稳,比较不会触发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这样,即使总卡路里不变,猪猪也比较不容易发胖,肌肉也比较发达。

猪天生喜欢吃早餐,也喜欢吃晚餐,一般19~20点的晚餐吃得最多。

按照这个自然节律进食,猪猪是最不容易发胖的。

然而,一旦偏离这个饮食模式,猪猪就容易长胖。

有一次,科学家强行让小猪仔的进餐时间改变了12小时。结果是,小猪仔们的身体活动量下降了7%,脂肪增加了7%。

结论是,对猪猪来说,19~20点吃下去的卡路里不容易转化为肥肉,但如果半夜吃同样的卡路里,就会变成肥肉。

(马无野草不肥,猪无夜宵也不肥。)

还有一种情况,是地位低导致没法“按照自然节律进食”。

如果猪是群养的,那么地位高的猪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因此可以按照自然节律进食。

但地位低的猪就没那么好运,它们需要等地位高的猪吃完了才能吃,所以它们在“自然进食高峰期”吃得不足,就只能在其他时段多吃点来进行补偿。

结果是,地位低的猪更容易发胖。

这符合肥胖里的“保险假说”(insurance hypothesis),也就是说,“食物供应的安全无法保证,是发胖的驱动因素”。

由于无法保证“想吃就吃”,只能在“吃得到的时候吃”,饮食模式和内分泌模式无法协调,从而导致肥胖。

在口味上,针对猪食的“适口性”研究显示,猪猪和人一样喜欢吃不健康的甜食,也就是胰岛素指数高的食物。

但饲养员会从营养上考虑,所以猪猪通常还是被逼着多吃蔬菜、全谷类、豆类。

这些食物消化得慢,血糖不会迅速飙升,从而更容易长瘦肉。

研究发现,猪猪不爱吃健康食品,但只有健康食品的时候,它们也就将就吃了。

即使喂食时间不太对,猪猪依然不怎么发胖,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猪食的营养实在是十分均衡,可以说是绝佳的健康平衡膳食。

天生的遗传影响很显著,不是每只猪猪都拥有“容易长肥肉”的体质。

比如皮特兰猪就是瘦肉型猪,看上去好像它们每天都在健身房锻炼(←论文原话如此)。

梅山猪(原产中国,太湖猪的一个类群)就是肥肉型猪,长得好像沙发上的肥宅(←论文原话如此)。

如果猪猪在胎儿阶段或者在幼年阶段,遭遇过缺氧、营养不足等逆境,就会变成“易发胖”体质。

这些猪猪出现了类似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些猪猪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从分子机制上,这属于“表观遗传编程”。后天的遭遇,可以调节先天基因的表达。

对人类来说,就是胎儿时期和幼年时期遭遇过饥荒的人,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然而,猪猪非常厉害的一点是,虽然变成了“易发胖体质”,但现实里真正变得严重肥胖的猪猪却并不多。

研究发现,这些胰岛素抵抗的猪猪,似乎能感受到自己的血糖变化。如果吃的是普通饮食,这些猪猪会自动控制食量,吃得偏少。

但如果吃的是“低升糖指数”的“糖尿病健康饮食”,这些猪猪就会大口干饭,吃得更多!而且在吃“糖尿病健康饮食”时,它们生长速度会和其他猪猪一样迅速。

(相比之下,人类已经失去了这种“感知饮食是否会造成过高血糖”的能力。)

猪猪还会遭遇另一类重要的事件——阉割。

阉割后的猪猪……吃得更多了。

维持同样的体重,需要吃最多的是阉割过的公猪,其次是没阉割过的母猪,吃最少的是没阉割过的公猪。

也就是说,对猪猪来说,在失去某种世俗的欲望的同时,也失去了留住身上猪肉的能力。(果壳网) 芙蓉营养小课堂 减肥[超话]

0 阅读:0
芙蓉营养养

芙蓉营养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