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母亲在鼎湖山,这位母亲生了9个孩子,她活到102岁,咽气时大脑都是清醒的!

贺绪云讲历史 2025-02-14 16:24:14

黄旭华母亲在鼎湖山,这位母亲生了9个孩子,她活到102岁,咽气时大脑都是清醒的!把孩子教育的也很好!   最近大S的瓜满天飞,网友们忙着吃瓜、站队、输出情绪。   与此同时,一条简短的消息几乎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2025年2月6日,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黄旭华先生,悄然离世,享年99岁。   不少网友一脸懵逼:“黄旭华是谁?”   这扎心的问题,细思极恐。   20世纪中叶,中国积贫积弱,外部强敌环伺,内忧外患,国家安全岌岌可危。   1926年,黄旭华在广东汕尾的一个普通医生家庭里出生。   他的爸妈是医生,在打仗的年代里,他们救了不少人的命。   然而,战火无情,家园被毁,全家被迫踏上逃亡之路。   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为饱受苦难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求学之路几经辗转,但他始终坚持学习。   最终考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为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大学时黄旭华非常刻苦,连觉都顾不上睡。   1949年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新中国的造船行业。   他很有天赋又肯努力,不久就显露头角。   1958年,国际局势紧张,赫鲁晓夫一句“中国造不出核潜艇”,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国家决定自主研发核潜艇,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   与其他29名科学家一起,开始了这段隐秘而伟大的征程。   自那以后,他的生活轨迹来了个大转弯。   当时我国研发核潜艇,可谓是从头开始。   没经验,资料也少,设备也不高级。   他们只能从最基础的理论学起,啃着艰涩难懂的外文书籍,对着一个美国玩具核潜艇琢磨。   研究条件极其简陋,设备经常故障,物资匮乏,甚至连吃的都只有难以下咽的窝窝头。   研发这条路不容易,碰壁和挫折是常有的事。   但他们从未放弃,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用惊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黄旭华默默地忍受着与亲人分开的痛苦。   因为工作的秘密性,他不能和家人分享一点消息,甚至连一点消息都传不过去。   父亲病危离世,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也没能在他床前尽孝。   母亲从60岁起,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整整30年,盼星星盼月亮,却始终等不到儿子的归来。   妻子一个人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管孩子,生活压力全压在她身上。   女儿重病昏迷,命悬一线,他也无法陪伴在侧。   这些人生的重大时刻,他都缺席了。   这份对家人的愧疚,总让他心里隐隐作痛。   1970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终于下水!   那时,所有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了。   我国海军迎来了核潜艇的正式服役,这一事件大大增强了海军的实力。   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已经64岁的黄旭华即便年纪大、风险高,还是亲自下海参与了深潜测试。   用实际行动确保了中国核潜艇的稳定性能。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出现在家门口,叫了一声“妈”。   93岁的母亲起初并没有认出他,直到他泪流满面。   她才意识到,这就是自己失联30年的儿子黄旭华。   母子重逢,悲喜交加。   黄旭华因为保密的事,至今没敢跟妈妈说这些。   母亲一度以为他犯了事,在外逃亡。   直到后来,她从杂志上看到了关于儿子的报道,才终于明白。   这30年,儿子究竟在哪里,做了什么。   黄旭华的兄弟姐妹,也终于理解了他的“不辞而别”。   黄旭华对于父亲离世感到非常难过,这事让他心里一直有个结。   与家人的团聚,既是欣慰,也是遗憾。   黄旭华的经历,并非个例。   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   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英雄。   而不是仅仅沉迷于娱乐八卦。   在和平日子里,我们得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信息源:新华网《新华走笔丨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2025-02-14

0 阅读:67
贺绪云讲历史

贺绪云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