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晚年急于立牌位屡次触怒乾隆皇帝,真的是老了脑子不好使了么? 这么说吧,作为三朝元老,雍正乾隆倚仗的内廷名相,张廷玉不是那种昏聩糊涂的老头。他之所以在晚年急于求得乾隆兑现 "配享太庙"的承诺,原因可能没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这一点,从彭家屏案、吴英案、赵友谅案等几个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在他眼里,皇权至上,子民不可僭越。就连一向老谋深算的张廷玉,也没能看透这位皇帝的心思。 当初,雍正皇帝允诺张廷玉配享太庙,照理说乾隆不应悔约。但乾隆心里却觉得张廷玉没这个资格,只是碍于先帝面子,才没明说罢了。 于是,他就等着张廷玉犯错,好借机取消这个许诺。 张廷玉几次提出致仕,乾隆看似恋恋不舍,实则巴不得赶紧打发走。谁知张廷玉非要和皇帝较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太庙之事。 乾隆心想,你小子是存心要走啊,是不是瞧不起朕这个主子?于是越发不给个痛快。 到头来,张廷玉最后一次上书时,身体已经病入膏肓。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乾隆再推脱不过,只得勉强应允。但转念一想,这牌位一旦立了就收不回来,心里就窝了一肚子火。 偏巧这时,军机大臣汪由敦又给张廷玉通了个风。张廷玉一看,好嘛,圣上动怒了,得赶紧认错。 殊不知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这是在宫中安插了眼线,居心叵测啊。新账旧账一起算,削官爵,取消牌位,一个也别想跑! 说到底,张廷玉和乾隆就是互相猜不透对方的心思。一个按江湖规矩行事,一个永远不按常理出牌。两人对上,那还不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 所以,张廷玉晚年遭此奇耻大辱,并非脑子不好使,而是他和乾隆的脑回路,压根就不在一条线上。 君臣相处,讲究的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张廷玉信自己,乾隆不信他,注定无法愉快地合作。 只能说,在乾隆这样一位喜怒无常、反复无常的君主面前,就连身经百战的老臣,也得躺平认栽。毕竟,皇帝的脑回路,哪是凡人能揣测的?
张廷玉晚年急于立牌位屡次触怒乾隆皇帝,真的是老了脑子不好使了么? 这么说吧,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2-14 14:56:21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