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国民党中将李觉,得知张学良从贵州转押到重庆后,通过军统特务张严佛的关系,前去看望了张学良三次。 20年代末的奉天(今沈阳),年轻的张学良正伏案处理公务。 李觉推门而入,将一份最新的军事情报放到张学良案头。两人共事多年,彼此间的默契无需多言。 彼时的张学良意气风发,作为东北军最高统帅,他不仅肩负着保卫东北的重任,更试图在复杂的国内局势中谋求东北的稳定发展。李觉虽官职不及张学良显赫,却始终是他信赖的部下和朋友。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期望换取国共合作共抗外敌。 刚到南京,蒋介石就下令逮捕张学良。法庭最终以“匪谋不法”的罪名判处张学良十年有期徒刑。自此,昔日叱咤风云的“东北少帅”,成为了一名囚徒。 十年后,刑期虽满,软禁却未解除。 张学良的行踪成了国民政府的机密,他先后被转押多地,直至1946年7月,来到了重庆。负责看管他的人是刘乙光,在监视张学良的过程中,从中校一路升至少将的特务。 张学良已被押解至重庆的消息传到了李觉的耳中。 彼时的重庆局势复杂,军统势力庞大,任何与张学良有关的举动都可能引来猜忌。然而,他怎能坐视昔日的至交被软禁而不闻不问? 这时,军统特务张严佛找上了门。张严佛知道李觉与张学良的关系,他有意透露张学良的消息,同时暗示可以安排一次探视的机会。李觉听后,心中五味杂陈。 得知可以探望老友,李觉立即着手准备。身为重庆中训分团主任,这次会面来之不易。为了让这次探望更有意义,李觉特意准备了一些张学良喜爱的东北家乡菜。 在张严佛的安排下,李觉夫妇第一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张学良。当年的东北少帅此时已经判若两人——牙齿残缺,说话有些漏风,身材也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而变得臃肿。 见到老友到访,张学良显得格外高兴。两位老友相见时没有过多言语,只是紧紧相拥,这个拥抱承载了多年的思念之情。 在允许的范围内,李觉带来了一些外界的消息。他向张学良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也谈到了国内各地的发展变化。 这些信息对长期被软禁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在交谈中,张学良也向李觉表达了对看守官刘乙光的些许不满。 第二次探望,李觉与张学良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宁静时光。张学良似乎特别放松,尽管周围依然有着严密的看守人员,但他与李觉谈笑风生,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的日子。 两人一边打牌,一边散步,渐渐找回了那份久违的轻松与自在。赵一荻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两位老朋友重温旧日的情谊。 事后,赵一荻说道,那一天是张学良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在这段日复一日的软禁生活中,这样的自由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 李觉注意到,赵一荻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她的脸色苍白,身体消瘦,岁月与软禁的重压显然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李觉心中暗自叹息,但他知道,这一切的苦楚,张学良也同样承受着。 不久后,第三次探望的消息传来,然而这次来得很突然。张学良已经得知自己即将离开重庆,他特地托张严佛通知李觉夫妇前来作别。 李觉问张学良是否可以送行,但张严佛告诉他,由于张学良将会在夜间起飞,时间尚未确定,所以无法安排送别。李觉有些无奈,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这一次的告别,显得特别仓促。张学良看着李觉,眼中满是感激之情,仿佛想说什么,却又因为眼前的特殊环境而未能说出口。两人只是简单地道了别,时间紧迫,无法再多言。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不久后的1946年10月,张学良与赵一荻一起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离开了重庆。
1938年,钱大钧黑着脸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众特务的面,一枪击毙了特务处长杨若琛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