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延年在贫病交加下死去,他的黄埔一期同学黄杰在操办葬礼时,忍不住大骂:“李天霞这家伙,真是害人不浅。”
1949年9月,李延年、李天霞从平谭逃回台湾,不久后,两人被老蒋下令军法审判。
李延年在接受审问时,说从平潭撤军,是因听信了73军军长李天霞的虚报军情,错判了形势。
李天霞信誓旦旦的表示,他只是一个军长,撤退执行的是上司李延年的命令。
在两人互相攀咬之际,李延年的参谋长孙鸣玉,出现在证人席上,说:“审判长,当时撤退的决策完全是兵团司令官李延年一意孤行,我多次劝阻都无用。”
原来,孙鸣玉在逃到台湾后,李天霞去找他说:“孙老弟,如今局势你我都清楚,要是不想办法,咱们都没好果子吃。现在有个机会,只要你帮我一个忙,保你我安全无恙。”
孙鸣玉说:“李军长,您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李天霞说:“你在军事审判上作证,说撤退都是李延年的主意。”
见孙鸣玉面露犹豫,李天霞说:“孙老弟,你想想,要是不这么做,一旦追查起来,你我都脱不了干系。但只要你按我说的做,就能撇清关系。”
李天霞这时又掏出几根金条递了过去,孙鸣玉挣扎后,决定拿钱办事。
有了李天霞、孙鸣玉的作证,李延年“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板上钉钉,他被判处徒刑十二年,后在十几个黄埔将领的联名求情下,关了一年后,被保释出来。
同样是擅自撤退,李天霞被关了两个多月后就出来了,还一度担任澎湖的防守副司令。李延年获释后,则被强制解除军籍,失去了收入来源,之后的生活很是困顿。
打败仗的黄埔将领那么多,老蒋为何对李延年处理的这么重呢?
平谭之战只是诱因,李延年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就已惹的老蒋很不高兴,有了收拾他的心思。
淮海战役中、后期,老蒋命令在蚌埠的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北上解救黄维兵团。
为了便于指挥,老蒋让李延年兼任蚌埠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第六、第八兵团。刘汝明有“中将加上将衔”,早年在西北军当师长、军长时,李延年不过是营、团长,他对李延年的指令,是阳奉阴违,打得都是保存实力的滑头仗。
李延年这边,也是算盘打得响亮,暗示所部打打停停,尽量让第八兵团的的杂牌部队打头阵。
就这样,李延年的部队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反复侦查很久,仿佛在寻找一条根本不存在的 “安全之路”。
刘汝明那边更是过分,一会儿借口装备出现问题,一会儿又说士兵疲惫不堪,想尽办法拖延,士兵们也都士气低落。
老蒋见李、刘兵团拖拖拉拉,黄维兵团覆灭在即,给李延年发去措辞严厉的电报。
李延年给刘汝明打电话说:“刘司令,你到底还打不打?天天磨磨蹭蹭,再这样下去,黄维兵团可就彻底完了。”
刘汝明说:“李司令,我的部队装备差,你应该让全美械的54军打头阵,这才是正确的用兵之道。”
两人在电话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刘汝明干脆挂了电话,不再和李延年啰嗦。
老蒋见救援进度缓慢,为了督促救援,派儿子蒋纬国率领战车部队前往前线。
蒋纬国到前线后,李延年、刘汝明无法再“打酱油”,只得让一线的部队攻击前进。
蒋纬国亲自指挥战车部队,去协助54军作战,但战车的表现很糟糕,状况百出,或在行进途中出现故障、或发动机熄火、或履带断裂,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见54军打半天停半天,蒋纬国很不高兴,军长阙汉骞说:“我们也想快点推进啊,可实在是困难重重,弹药补给迟迟未到,士兵们都不敢贸然进攻。白天作战有困难,晚上发动突袭。”
到了晚上,蒋纬国等来的却是一片寂静,没有任何战斗的声响。第二天一大早,蒋纬国怒气冲冲地去找阙汉骞,阙汉骞说:“昨晚刚准备行动,就被共军提前察觉,我们只能取消行动。”
蒋纬国气得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不久后灰溜溜的离开。
蒋纬国走后,李延年脸上露出一丝庆幸的神色,对副官说道:“这下可算把这尊大佛送走了,不然天天在这儿盯着,我们行事多有不便。”
刘汝明冷笑着说:“就知道他待不了多久,这仗我们还是按自己的想法打。”
及至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相继覆灭后,老蒋对李延年很不满,但因无人可用,只能是暂时隐忍,委任他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
渡江战役后,李延年带残部撤到了福建,又挂名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等到李延年跑回台湾,成了光杆司令后,老蒋秋后算账,对他处理的极重。
李延年自1951年起,一直幽居在台北郊区,因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常花费只能依靠昔日同僚的接济,在最窘迫的时候,他甚至只能以盐水泡馒头勉强果腹。
1974年11月,李延年病死,因家中一贫如洗,葬礼由黄埔一期的同学黄杰等人操办。
虽然李天霞已在七年前死去,但黄杰还是愤愤不平的说:“吉甫(李延年)的后半生,被李天霞给坑惨了。”
黄杰说的是牢骚话,其实他也清楚,即便没有李天霞的落井下石,老蒋也不会给李延年好果子吃。李延年的结局,从淮海战役中的保存实力、畏缩不前时,就已经埋下了。
火光
李延年不是地下党吗[并不简单]
用户10xxx42 回复 02-16 22:35
刚解密
闲云清烟
有两个李延年。另一个李延年才是地下党,这个李延年不是地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