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说:“我要见陈赓!“当时的陈

文史记叙录 2025-04-04 22:55:41

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说:“我要见陈赓!“当时的陈赓心脏病十分严重,不见任何人,竟破例让女孩进去了。

1942年的一个春日,在山西临城的一个小山村里,年仅两岁的左太北还不知道,她的人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那一天,她的父亲——抗日名将左权,在与日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永远地离开了她,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左家炸开了无声的悲恸。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为左权的牺牲而停滞,在母亲刘志兰和众多父亲的战友们的呵护下,左太北度过了一个虽然没有父亲陪伴,但依旧温暖的童年。

母亲常常向她讲述父亲的事迹,那些关于信念、责任和牺牲的故事,在小太北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永不磨灭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太北渐渐明白了父亲牺牲的意义,她了解到,在那场残酷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最缺的就是武器。

父亲左权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山西临城的黄崖洞建立了一个能够武装16个团的兵工厂,这个事实深深地触动了左太北,她开始思考,如果我们有更先进的武器,是不是就能更好地保卫国家?

这个念头伴随着左太北成长,1960年,当高考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作为自己的志愿。

在她看来,这是继承父志、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最佳途径,然而,理想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填报志愿时,秉持着对党忠诚的原则,左太北如实填写了所有家庭成员的信息,包括她从未谋面的二伯父,这位二伯父曾是国民党的一名中层军官,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

这一信息导致左太北的政审没有通过,尽管她的分数远超录取分数线,却还是没能如愿被录取。

得知这个消息的左太北既失望又不解,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作为烈士的女儿,却因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亲戚而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带着这份不甘,她决定亲自去找哈军工的院长陈赓。

这个决定看似鲁莽,却成为了左太北人生的转折点,当她闯入陈赓的办公室时,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位看起来严肃的老人,其实与她的父亲有着深厚的渊源。

陈赓不仅是左权在黄埔军校时的上下铺,更是左权入党时的介绍人。

当陈赓得知眼前这个倔强的女孩就是左权的女儿时,他的态度立刻软化了,他仔细询问了左太北的情况,了解到她填报二伯父信息的初衷后,陈赓既感动又欣慰。

他认为,像左太北这样诚实、有担当的烈士子女,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陈赓的帮助下,左太北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哈军工,1960年,她以保送生的身份入学,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左太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选择了导弹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哈军工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左太北却乐在其中,她知道,每一天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在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六年的时光飞逝而过,当左太北手握退伍军人光荣证时,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毕业后,左太北被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在这里,她参与了多项重要航天项目的研制工作,包括举世瞩目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方红系列卫星。

每一次火箭升空,每一颗卫星入轨,都让左太北感到无比自豪,她知道,这就是父亲当年梦想的延续,是用科技的力量来保卫国家。

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左太北始终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作风,她没有利用自己烈士子女的身份谋取任何私利,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同事眼中,左太北是一个严谨、务实、充满激情的科研工作者。

回首往事,左太北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父亲的牺牲所定义,从小立志报考哈军工,到后来投身航天事业,再到整理出版父亲的家书,她的每一步都在延续着父亲的遗志。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光荣的传承。

0 阅读:288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