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烘托刘备求贤若渴的举动,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咱们不仅可以看出刘备是真的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辅佐,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也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请的动的人。 最终的结果是,刘备的所谓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随即跟随刘备出山,开始了诸葛亮扬名立万的生涯。可是,大家所知道的另一个结果是,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刘备的夙愿,那就是匡扶汉室,统一天下。诸葛亮一辈子与刘备的宿敌作战,到最后累死五丈原,呕心沥血的,却一直没有成功。难道说,是诸葛亮真的能力不足吗? 其实不然,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有一个人的一句话,已经道破了诸葛亮不能成功的天机。这个人,就是司马徽。 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其实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被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其实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在司马徽看来,刘备要想成就大业,一个徐庶就已经够了。至于所谓的“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则是司马徽顺带着为这两个学生打打广告而已。只是没想到,徐庶这么早就会离开刘备。 但是,徐庶离开就离开吧,离开之前,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的这一做法,完全打破了司马徽推荐人才的计划,因为按照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人才的步骤,第一个是徐庶,第二个,却不一定就是诸葛亮。因为,文中有一段话,能充分证明这个观点。 在书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有这样两段描写: 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第一段对话,显示出刘备对于这个诸葛亮,还是不太相信,不然,也不会询问司马徽。而司马徽的回答,则显示出,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是不愿意诸葛亮出山的。 第二段对话的含义,则比较直白了。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算是同意了诸葛亮出山,因为司马徽认为,刘备是可以辅佐的明主。第二层意思,是说包括刘备在内,诸葛亮即使出山,也达不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得其时”。 所以,刘备终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诸葛亮兢兢业业一辈子,呕心沥血,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虽然有好几次差点就消灭了曹魏,甚至,最后一次,在几乎就要成功的情况下,老天爷却让诸葛亮突然离世,这,不就是司马徽口中所说的,“不得其时”吗?
诸葛亮谋士。
【1评论】
别拿我不当狼
曹操只要或者诸葛10辈子也不行,那个年代最吊的是曹操不是孙策孙权刘备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