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得了流感硬抗3天变白肺每年各路媒体都有流感硬扛变白肺的消息,实际上没有必要

利和庄时 2025-02-09 11:26:19

女子得了流感硬抗3天变白肺 每年各路媒体都有流感硬扛变白肺的消息,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度指责,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硬扛流感。

1.流感的居家检测包括快速抗原和核酸检测,而这两者都是最近这几年才逐渐普及的。

大多数流感患者不测的话基本不知道自己是流感,就认为是重感冒,大多数人过几天或一两周自愈了,很少会去医院,只有少部分症状特别难受的才可能会去医院。

另外即便现在有这些检测,在网上比较火,但是真实世界中用的人其实也没那么多,还有不少人是出现症状很多天之后才去测的,这种情况下即便测出流感阳性,也基本没有必要再用抗病毒药物了(最佳服用时机是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

2.口服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的主要用药人群,是流感后容易重症的高危人群,简单来说就是PICO-65人群(P:孕妇、I:免疫抑制人群、C:合并症、O:肥胖及65岁以上老年人)加上5岁以下儿童。

这部分患者,是确诊流感后强烈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的。

但很多人关心的一点是,如果自己身体健康(非上面的PICO-65及5岁以下儿童),得了流感后不吃抗病毒药,会不会也发展为肺炎?

一部分流感患者确实会出现肺炎,有一小部分流感患者会并发肺炎。日本之前有个大型研究,统计了133万名流感患者的数据,发现流感伴随病毒性/细菌性肺炎(CP)和流感后继发细菌性肺炎(SP)合计约4100例,概率为0.31%。其中风险最高的年龄段是0~6岁儿童,其肺炎风险比参考组(19~64岁人群)高出30%~50%。

所以风险高的仍然是儿童,但对于大多数65岁以下的成年人来说,流感后出现肺炎的概率确实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能硬扛过来的原因,并且他们很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流感。

3. 我们再说下两个药物的实际效果。

先说奥司他韦。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发病早期(36~48小时内)用奥司他韦可以缩短健康儿童和成年人的症状持续时间。而荟萃分析的结果存在一些差异,美国CDC认为奥司他韦对这些健康儿童和成年人因流感住院的风险没有降低。

再说的简单一点,你不是高危人群,确诊或疑似流感后主要是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啥的),早点用奥司他韦主要是缩短病程,但是对住院\重症风险的影响比较有限。

玛巴洛沙韦比奥司他韦新一点,目前的研究数据也少一些,但是有一些数据表明玛巴洛沙韦的抗病毒效果更强大一点,尤其是改善乙流症状方面显著优于甲流,对降低住院率也更加显著(日本真实世界研究)。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比如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目前指南中首选药物仍然是奥司他韦,因为研究证据多很多。

在上个月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涉及73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分析了抗病毒药物对流感非重症患者死亡率、住院率、ICU率、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耐药性的出现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涉及到的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和玛巴洛沙韦等,这个研究结果可能比大家之前预想的要差一些。

直接说研究结果:这些药对流感非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玛巴洛沙韦可能降低高危患者的入院风险,并可能缩短症状缓解时间,而不会增加非重症流感患者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而所有其他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对流感非重症患者重要结果的影响可能很小,或没有影响(或不确定)。

当然所有研究都有其局限性,不同国家、不同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最终以指南为准。

4. 所以抗病毒药物有帮助,但并不是万能的,希望大家充分了解以上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指南都是建议要先确诊流感(抗原或核酸),然后就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特殊情况由医生判断)。日本的建议是,有重症高危风险的人显然是抗病毒治疗的候选人,但是即便没有重症高危风险的人也有可能出现严重症状,日本的监测结果表明9%的住院重症流感成人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且平时没有高危风险。

我自己在确诊流感的时候会吃玛巴洛沙韦,同时使用一些OTC缓解症状,这基于我自己对流感以及药物的认识,目的是让自己更舒服一些,更快恢复,以及降低传染给家人的风险()。

最后还是要说一点,药物并不能代替疫苗,很多人并不是没有钱去打疫苗,他们更习惯做的是在流感季裸奔,在生病之后到处找药,几百块钱的药眼都不眨一下,但是就是不愿意去打疫苗。

这并不能怪大家,因为我们对于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宣传非常不到位,甚至很多医生自己都觉得没必要打,这又怎么能要求普通民众自己有很高的认识呢?

但如果你有看过各个国家的流感诊疗指南,你会发现这些指南除了讲如何治疗以外,全部都在强调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降低流感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0 阅读:36
利和庄时

利和庄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