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掏鸟被判10年”当事人闫啸天已于2023年5月出狱,但他该不该判这么重的讨论却仍在继续。法官王顺亮坚持自己判决无误,闫啸天确实触犯了珍稀动物保护法,但10年的刑期却始终让人不能接受,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4年的夏天,闫啸天和他的同乡朋友王亚军掏取了16只燕隼幼鸟,并试图将它们非法售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最终却让闫啸天付出了长达10年的刑期,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在做出这一行为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严重,作为一名大学生,他的举动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许并未意识到燕隼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生态价值。 因此,法官的判决并无不当之处,尽管他的行为没有直接伤害社会大众的利益,但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法律底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和生态后果,从法律角度看,法院的判决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依法追责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这一案件在社会上引发的讨论远不止法律层面的探讨,许多公众对判决结果表示质疑,认为作为一个年轻人,判处他10年刑期似乎过于严苛。 他们指出,和一些社会上的腐败官员或其他严重犯罪分子相比,闫啸天的行为是否真的应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这一观点突显了“情理”和“法理”之间的张力。 “掏个鸟窝就被判十年,贪官污吏才判多少年!”这是许多人在讨论该案件时常常提出的问题,这种情感反应往往反映了民众对于法律执行的困惑,尤其是在一些犯罪行为的后果并不像抢劫、杀人等明显对社会危害的犯罪那样直观可见时,公众对其处罚的力度往往产生质疑。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闫啸天的行为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尚显薄弱,在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像燕隼这样国家保护动物的生态价值并不为人们所广泛知晓,甚至许多人并未意识到,掏鸟窝和贩卖鸟类是非法行为。 这种对生态保护法律缺乏认识的情况,往往导致一些年轻人走上违法的道路,许多专家和社会人士认为,单纯依靠刑罚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果社会能够通过广泛的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而这种教育不仅应当包括法律知识,更应当传达珍稀物种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这种法律的严格执行,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承诺。
“大学生掏鸟被判10年”当事人闫啸天已于2023年5月出狱,但他该不该判这么重的
哈皮的高高
2025-02-08 21:52:09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