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深受汉文帝的赏识,为何得不到重用,只能忧郁而死? 21岁的贾谊跪坐在汉文帝面前,清朗的声音回荡在殿宇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年轻的皇帝眼中闪过激赏,却未注意到屏风后老臣周勃紧攥的拳头。 贾谊18岁受河南郡守吴公举荐入朝时,长安政坛正笼罩在诛吕安刘的余震中。 这个洛阳少年通晓诸子典籍,尤善《左传》权变之术。 文帝面试当日,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主张,直言汉承秦制之弊。 皇帝当场破格擢升其为太中大夫,命其草拟新礼法。 未央宫廊柱间的窃语开始蔓延:“洛阳竖子欲变高祖之法。” 而后来的《论积贮疏》,将贾谊推向风暴中心。 他痛陈民间弃农经商之风:“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奏疏中更建议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矛头直指邓通等诸侯宠臣。 当文帝将奏章交予廷议时,御史大夫冯敬冷笑:“贾生欲断诸侯财路,其心可诛。” 绛侯周勃拂袖而起:“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贾谊的深层悲剧藏在汉初军功集团与新生士人的角力中。 周勃、灌婴等开国老臣,皆是沛县起兵时追随刘邦的“布衣将相”。 他们掌控着三公九卿要职,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当贾谊提出列侯就国政策,要求这些功臣离开长安返回封地时,触碰的不仅是既得利益,更是对军功集团政治话语权的剥夺。 文帝前元三年的日食事件,成为攻讦贾谊的绝佳借口。 太中大夫提议的“列侯之国”,恰逢天象示警。 周勃指使群臣联名上奏:“贾谊乱改祖制,致天降灾异。” 文帝为平息众怒,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临行前夜,皇帝私下召见:“朕非不知卿才,然众怒难犯。” 贬谪长沙的四年,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写下“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的悲鸣。 但文帝从未真正放弃这颗棋子。 召回长安时,未央宫宣室夜对的场景极具象征意义:皇帝虔诚询问鬼神之事,却避谈国政要务。 这是文帝既要借贾谊制衡军功集团,又不敢彻底打破政治平衡的困境。 最终促成贾谊彻底边缘化的,是梁怀王坠马事件。 公元前169年,文帝幼子梁王刘胜狩猎坠亡,曾担任太傅的贾谊陷入深深自责。 文帝需要确保诸侯势力不再威胁中央,又不愿完全采纳贾谊激进的“众建诸侯”方案。 贾谊在《忧民》篇中预见的“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最终化作梁国官道上自伤身世的涕泪。 贾谊之死并非简单的怀才不遇。 他的改革方案直指汉初三大顽疾:诸侯坐大、匈奴威胁、民生凋敝,却因触及军功集团与同姓诸侯双重利益而举步维艰。 文帝朝看似开明的“黄老之治”,实则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 贾谊建议将匈奴降众安置边疆时,连向来温和的太子家令晁错都摇头:“书生之见,恐启边衅。” 最终,贾谊在梁国郁郁而终。 十四年后,汉景帝启动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又过十六年,汉武帝将贾谊提出的盐铁专营、推恩令悉数变为现实。 可当贾谊的蓝图最终实现时,他早已化作尘土。
贾谊深受汉文帝的赏识,为何得不到重用,只能忧郁而死? 21岁的贾谊跪坐在汉文帝面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08 18:52:38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