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逝世,回顾她的坎坷人生,人们总会提起她的丈夫潘赞化。正是因为潘赞化将她从青楼里赎出来,才有了她后来的成就。
然而,潘玉良去世后并未与潘赞化合葬,却与另一个男子葬在了一起。 这是为何? 潘玉良晚年时常会想起自己与潘赞化初次见面的那天。 那时,她被卖到青楼已有四年之久,几乎失去了对人生的希望。潘赞化就如同她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她生命中所有昏暗潮湿的时刻。 那是1913年,彼时的潘玉良还不叫潘玉良,她原名叫陈秀清,被卖到青楼之后便被改名张玉良。 在老鸨的逼迫之下,张玉良上台为台下的达官贵人们演奏了一支曲子,而潘赞化恰好就在台下。 张玉良弹奏的曲子吸引了潘赞化的注意。他抬头望去,看到的是一个虽然身处困境却仍然十分坚毅倔强的女子。 或许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又或许是被张玉良身上的坚毅不屈所打动,不久后,潘赞化便将张玉良赎了出来。 张玉良感念潘赞化的救助之恩,不仅答应嫁给他做小妾,还将姓氏改为潘,以表对潘赞化的感激之情。 在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绘画领域深研,并很快显露出了天赋。 她先是顺利考入了上海图画美术院,随后更是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潘赞化对潘玉良的进步都看在眼里,更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她的任何选择。 从号称“艺术之都”的法国留学几年后,潘玉良回国,成为了上海美专第一位女性图画老师。 此时潘玉良已经能够依靠双手赚得报酬,绘画不仅让她在经济上独立,还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然而,人的成见就像是一座大山。由于潘玉良曾经在青楼的经历,她和她的画作时常会受到一些偏见和歧视。 1937年,被偏见的目光多次刺痛的潘玉良决定再次奔赴法国。 一如之前的任何一次决定,潘赞化都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支持她。但潘玉良不知道的是,这次一别却成为了两人的永别。 来到巴黎后,潘玉良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很快便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欣赏,他们甚至还主动邀请潘玉良加入法国国籍。 但潘玉良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原则,她虽然背井离乡,却始终怀念祖国的一切。因此,她拒绝了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法国国籍。 那时的潘玉良虽然在艺术领域造诣颇高,但由于她不愿轻易售卖自己的绘画作品来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在去到法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王守义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她身边的。 王守义本是在法国开中国餐厅的一位华人,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满身文艺气息的潘玉良。 他被这个才华横溢却性格倔强的女子深深打动,尽管潘玉良明确表示自己对他没有其他感情,但他仍然默默地在生活和事业上支持着潘玉良。 1977年,这是潘玉良再次来到法国的第40个年头,而此时的她已经身患重病。
在弥留之际,潘玉良给一直照顾着自己的王守义留下了几个遗愿。 首先就是希望能够将她的画作全部捐给中国。
来到法国这么多年,潘玉良始终没有忘记祖国,但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她始终没能够实现自己回国的心愿。 因此,她留下这个遗愿,希望画作能够代替自己,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 潘玉良的第二个心愿,则是希望将一直珍藏的潘赞化所赠的项链和怀表,还给潘赞化的后人。 潘玉良始终记得潘赞化对自己的恩情和无条件的支持。 来到巴黎之后,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她与潘赞化之间失去了联络。 等到1964年再次得知潘赞化的消息时,他却早已离世。如今,将承载着两人记忆的物件还给潘赞化的后人,是潘玉良最后的心愿。 在潘玉良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守义一直陪伴着她,并在她去世后尽力替潘玉良实现了每个心愿。
将一切都安排好之后,他还为潘玉良购买了一个昂贵的墓地。 在潘玉良离世一年后,王守义也离开了人世。朋友感念他的不易和深情厚谊,便将他与潘玉良葬在了一起。 潘玉良的一生,是从青楼女子到艺术大师的华丽蜕变。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跨越重重障碍,最终在绘画领域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