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最后一道难关,比飞夺泸定桥更凶险,毛主席急令聂荣臻: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是无数先辈的足迹,铭刻的是不朽的精神,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难以想象,八十多年前,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是如何翻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腊子口、泸定桥,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信仰的熔炉,锻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长征精神是什么,不是喊口号,不是唱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绝境中求胜利,腊子口和泸定桥这两场战斗,充分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坚韧与勇气,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依旧非常宝贵。
腊子口,藏语中称为“险峻的山路峡谷口”,坐落在甘肃迭部县,这里对红军来说,是北上的最后一道门槛。
1935年9月,红军来到腊子口,面对的是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阻碍,其险要地势易守难攻,鲁大昌率领的国民党军队依托地形优势,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将腊子口变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堡垒。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毛泽东下令: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这对红军来说,不仅是场战斗,更是意志的磨砺,首轮进攻失利后,红军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寻找突破口,他们仔细一看,发现敌人的碉堡顶上没遮盖,两边和山顶的守卫也不怎么严密。
于是,一场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一位苗族小战士“云贵川”凭借自己攀岩的本领,成功登顶,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红军兵分两路,正面强攻与侧翼奇袭同时展开,红六连突击队更是舍生忘死,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最终,红军以顽强的斗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攻克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同时期,在大渡河旁还发生了一场同样紧张激烈的战斗,泸定桥,这座连接大渡河两岸的铁链桥,对红军北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强渡安顺场后,红军主力需要尽快渡河,夺取泸定桥成为了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
然而,关于这场战斗,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这些说法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撑,国民党军将领张伯言等人的回忆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场战斗的真实性。
当时,镇守泸定桥的川军第24军,对红军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希望拖延时间等待援军,拆掉了一部分桥板,但没全拆,这给红军的进攻带来了点便利。
5月29日一早,红四团完成了一场240里的快速行军,抵达泸定桥西边,随后与守桥的川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红军的火力太强,川军的装备又不行,所以抵挡不住,与此同时,东岸的红军也发起进攻,对川军形成了夹击之势,红军突击队勇往直前,穿过枪林弹雨,沿着铁链桥成功占领了泸定桥。
腊子口和泸定桥战役,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之战,都体现了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腊子口战役的关键在于迂回包抄、奇袭敌后,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而泸定桥战役则更强调速度和强行突击。
长征,那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艰难旅程,在艰难的自然条件和强敌面前,红军战士们靠着对信仰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次次攻克了看似无解的难题。
腊子口和泸定桥,这两个名字,见证了红军战士的勇气和智慧,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未来,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更重要的是,它锤炼了红军的战斗意志,凝聚了革命的力量,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