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现在的人对她并不了解,但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她是无人不知的“反潮流小英雄”。 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关乎着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的未来,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 随着时代的更迭,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在变化。这种变化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映射出随着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思想进步。 而在这些变化背后,自然有推动它们诞生的人。黄帅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1961年黄帅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她的父母都是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 在这样的家庭出手,黄帅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 可是在1973年的时候,这位优秀学生却做了一件在当时很多人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的事情。 当时12岁的黄帅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读五年级。这天上课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违反了课堂纪律,被老师点名批评,老师当时还非常生气的说了一句:“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一句再常见不过的话,但是却让黄帅心中产生了疑问,一整天她都没办法专心听讲,而是不断地在脑海中思考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那天晚上,黄帅便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今天,一位同学因为违反课堂纪律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老师的话说的不对。教鞭是用来教学的,而不是拿来敲学生脑袋的。学生虽然犯了错,但老师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希望老师能对犯错的同学多些耐心的帮助,注意些言辞。” 这番话在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却引起了老师的不满。 她的班主任齐鸿儒在批改日记时看见这段话后,认为黄帅是在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齐老师竟然号召全班同学对她进行批评,要大家和她划清界限。 那段时间,黄帅的日记里满满都是老师同学对她的批评,这让她很是苦闷。 委屈的黄帅便写了封信给《北京日报》,希望报社能来调解这场矛盾。她在信中写道: “我是小红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着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主席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本来是一名小学生诉说自己的委屈,但最后一句话却让这封信变得严重起来。虽然后来报社的人确实去学校调解了,但这封信却被发表在了及各主流媒体的头版上,让事情开始发酵,不仅仅再是师生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问题。 黄帅也一下成为了“反潮流的革命小将”,甚至在全国中小学都掀起了很多关于“反师道尊严”的活动。 但没想到的是,这封信被有心人利用,把这件事塑造成是政治事件。而黄帅也从一个“反潮流小英雄”变成了“四人帮”的“小爪牙”。 那之后黄帅每天都要承受诸多谩骂,还有孩子朝她吐口水丢石头,她的父母也受到牵连,父亲被开除党籍公职,还一度入狱,母亲的精神也变得很差。 但即便如此,父母也并没有怪她,反而站在女儿这边支持她的想法。 所幸黄帅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上了大学之后黄帅却始终无法放下对父亲的愧疚,于是又写了封信给中央,希望能还父亲一个清白。 经过调查后,父亲终于得以平反昭雪。 黄帅大学毕业后还考上了东京大学的硕士,在那里结婚生子,一直到2006年才回到中国。 2017年,年仅57岁的黄帅在北京病逝。 黄帅的事情放在现在依然是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尊师重道,可这并不应该是一味的服从,尊师重道的前提应该是“为人师表”。作为教育者理应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当教育有不当之处,被指出来后老师应该要自省,而不是因为威严受到挑战而感到愤怒。 信源:澎湃新闻-2017-12-12《独家|“革命小闯将”黄帅去世,叶永烈公布三十多年前通信》
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现在的人对她并不了解,但五六
哄动这史记
2025-02-04 09:52:2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