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商君书》,里面有大量弱民、贫民、辱民、控民的手段,这里面的“民”,指

扬菲趣事 2025-02-03 19:33:45

商鞅的 《商君书》,里面有大量弱民、贫民、辱民、控民的手段,这里面的 “民”,指的是平民百姓么?很有可能不是。 这本书里的“民”,可能是指当时的上流社会,或经济和政治上占据垄断地位的不轨之民,甚至有可能是当时的一部分贵族。 底层农民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只有手里握有资源的人才害怕失去。 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老百姓本来就没啥可剥削的,大量的社会资源是掌握在贵族或大地主手里的,而这些人又有很多种手段和渠道可以避开国家对他们进行的征税行为。 好像有道理,能平衡社会资源,不让资源持续流入到一小部分人手中,其实也符合儒家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么一想,刘邦进入咸阳的约法三章,也不是针对普通士兵的,而是针对手里握有实权的将军贵族们的。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也是通过时间来换取社会资源不在贵族和士绅阶层手中过度聚集,以实现“富不过三代”,以确保他们不对中央形成威胁。 这个在历朝历代都在和手握资源的贵族们争权争利,在唐末公卿骨被踏在天街上之后,到了两宋才好一点,不过元之后,到了明代又不行了,明朝后期江南士绅阶层们手里都握有大量良田,还不用交税,国家流失大量税收,把他们应负担的税收都转嫁到了老老实实种地的农民身上 明代大臣丘橓对当时的皇帝说:方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 不能让社会财富过度集中社会固定阶层的人手中,要向上给集中给国家,让国家来实现财富的转移支付;向下给底层倾斜,以实现底层能够俱备起码的生存条件。 这个才是一个社会比较好的状态吧。凡是有为政府都会这么想和这么做吧。

0 阅读:53
扬菲趣事

扬菲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