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11)…… 荐语 《善意的魔力》是一本揭示善良力量的心理学杰作,汇集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一个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事实: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善良。本书将带你学会用善意去感知世界,用善意去塑造生活,让善良成为生活的底色。 本书深入探讨善良的七个关键维度,引领我们发现并激活内心的善良宝藏。让我们一起,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发现和实践人性中的善良,从而提升个人幸福感,发现世界的闪光之处。 你将获得: ★学会用善意塑造生活 ★重新发现人性中的美好 ★揭示善良的七个关键要素 书接上回 这本书里边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意思,作者说,让一个人做善良量表的测量,得分很高,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善良;再给这个人做不善良量表的测试,得分也很高。一个在善良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在不善良量表上的得分可能也会很高,这证明人有很强的两面性。人是非常复杂的,关键在于我们激发的是他人的哪部分品质。我们的善良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善良,也就更容易传播善良,而我们的不善良也会激发他人的不善良。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生活很轻松,而有的人觉得生活很艰难。因为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对待你。这听起来又像是心灵鸡汤,虽然它是一句安慰人的口号,但这背后是有相应的原理的,原理就是善良和不善都会传染。 同理心是可以培养的。同理心水平越高的人,善良的程度就越高。书中有一个实验,有人编造了一个关于凯蒂的故事,凯蒂的人生很惨。研究人员让三组人分别带着不同的状态来听凯蒂的故事。第一组人要客观地听凯蒂的故事,不要代入,然后来评估。第二组人要站在凯蒂的角度多想想,想象一下凯蒂遇到困难时的情绪。第三组人则需要思考如果他们自己遇到了凯蒂这样的状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三组的代入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比起第一组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人都更愿意对凯蒂进行帮助。不同的是,当第三组人开始想象如果凯蒂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他们就会更痛苦。 大家看到那些网上的坏消息,比如说哪个地方出了事故,哪个地方出了恶性的案件,最让我们痛苦的是什么呢?当我们开始想象“如果我的孩子在里面”“如果我们当时在这个地方”“如果那是我怎么办”时,过度的代入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强的痛苦。 同理心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方式培养。但是同理心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同理心泛滥的时候,你也会做很多糟糕的、错误的事。作者举例子说,有些事出于过度的同理心去做就不对。比如你替朋友的孩子找工作,这件事就过分了。给一个孩子安排一份工作,对这个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是你朋友的孩子,你能够理解他找工作的不容易,于是就替他安排了。但实际上,这就令他错过了自己去努力的这个过程,这就属于越界。 有时候,在很多工作岗位上也需要收起同理心。比如做手术,咱们普通人没法做手术的原因之一是什么?拉开伤口你就可能晕倒了,一看到伤口就觉得自己受不了。你看到血液、人体里的肠子,就已经吓傻了,因为你的同理心太强,你感受到了疼痛。医生就要练到面无表情,如果流血了,拿夹子夹住。如果你要在急诊室里做医生,那就必须少一点同理心。同理心太强的话,一个案例就让你代入了。 还包括警察,警察如果同理心过强,就会产生大量的想象,天天想要报仇。你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一天到晚要报仇,这样怎么做警察呢?你会失去客观性。所以同理心适度就好,不需要太多。完全没有同理心肯定很糟糕,例如冷血杀手。但是同理心过度泛滥也不行,这种人没有边界。所以,中庸之道是很重要的。 这一章当中列举的善举有: ●11岁的女儿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告诉我她是多么爱我。 ●我得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真心赞美。 ●我买咖啡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包,咖啡厅店员免费给了我一杯咖啡。后来想补上咖啡钱时,店员没有收。 我小时候在西安,大清早出去吃早点,在早餐摊儿吃饭。有一次我吃完饭发现没带钱,就跟摊主说自己没带钱。摊主回答:“走,走,走,没事,你走吧。”这让我很开心,因为觉得这是人跟人之间的信任。第二天我把钱送过去,摊主说:“不要不要,不用。”这跟上面的案例一模一样,就是对人的重视,而不是对钱的重视。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11)…… 荐语
识赛谈生活情感
2025-01-31 06:4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