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的科学都是用微观来解释宏观,而不能用宏观解释微观? 在人类认知领域,有两种基本的思考模式,这两个模式贯穿自然科学,哲学等一切认知性学科,一个就是整体论,一个是还原论。 可以说,人类起初的认知模式,是整体论多,而还原论少,而到了近代科学诞生以后,普遍采取还原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早期思想可以看到,早期思想家的思想方法,基本采取整体论路径,还原论思想相对薄弱。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几乎所有思想家都以整体论立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体论他一开始适用丁低信息状态,信息量越低,采取整体论的可能性越高。 因为越是低信息量,他并不需要通过分科化的方式处理,它只需要通过一种很简单的整体论模型就可以图解世界。 如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由于长期处于低信息量,所以他可以用一套阴阳五行学说横扫一切学科,一切学科都以这套学说来解释。 而还原论思想,必须建立在相对高的信息量,在古希腊哲学中,是亚里士多德首先成为分科化倾向的思考者,亚里士多德身兼几乎一切学科的创始人的身份,把学科进行了划分。 由于古希腊社会是一个航海为生,在互相交流中,信息量增加,并且异质信息量很高,单纯的整体论已经不足以去把握这么高的信息量。 他立刻意识到,需要采取两种手段去把握被给予的内容,一个是整体论,一个是还原论。 还原论的前导,就是分科化思想,把大量的信息处理为多个不同学科去把握。 而哲学则去把握整体论,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分科化倾向以外,再采取四因说,实体论,隐得来希论,几乎是以整体论的方式统摄一切学科。 而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挣脱出来,唯名论思潮的盛行,促使还原论的力量进一步巩固。 近代还原论纲领的基本特点是: 1、把质的差异还原为量的差异,在中世纪时期盛行的是阿奎那版本的亚里士多德神论,这种理论是以目的论为核心。他强调质的差异,但是在机械论⁺出现以后,质必须还原为量,他进一步巩固了以量化表达的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方式。 2、把不可处理的方式近似化。也就是线性化表达,典型代表就是牛顿力学和微积分的出现。微积分的核心思想,就是近似化和线性化,他背后的思想其实是还原论,通过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找寻一种可以被控制的逻辑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世界本身固有的关系。 3、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把握事物的运动。事物本身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你要把握单个事物,从逻辑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去把握事物。此时这个控制变量以后所显现的“现象”,就被我们视为单个事物,现象与现象的关系,就被视为是“定律”结构。并且这个结构是可以被线性化和量化处理的。 为什么还原论纲领是一个主流方案?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知并不在于求真,而在于求“简便”,求取最低成本去把握世界的最高效率的方案。 而还原论就是高度信息化的状态下的版本,在高度信息化的方式下,你必须通过分科化去处理庞大的信息,而在分科化的每一个节点上,你必须通过还原的方式,去把握世界。 还原背后的逻辑是“同一”,也就是把未知结构还原为已知结构,这个背后蕴含着强烈的主体性色彩。而这个还原结构,实现了一种同一性建构,这种建构是一个可实行的,并且能够自我确信的方式。 但是还原论毫无疑问并非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当还原论走到一定阶段的方式,会出现更多的现象无法纳入到理论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异质化的倾向。这个时候,自然科学家必须选择新的还原论系统,或者选择整体论的方式。 但是自然科学家大多不会选择整体论的方式,因为整体论面对庞大信息量是没法处理的。 在20世纪,有些自然科学试图用非线性,非还原的,有机体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首先他不是主流,其次他很难实现一种定量化操作。 如果一种学科,无法实行定量化操作,只能说明这个学科是不成熟的。 如果说,世界是被理论模拟出来的话,那么越是实现定量化,他的主体性更强,更实现了一种模拟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他离经验给予的内容更脱离。 最典型的代表是前沿物理学,前沿物理学连我们的直观上的经验已经脱离太远,以至于人类已经无法通过大脑去想象他们描绘的图景,他们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用数学去定量的本体论承诺。 即使他以非线性的方式和有机体的方式,其实也并非意味着自然科学逃离了主体性,相反他可能是主体性走到末端的一种表征,因为他实现了有机体的自我循环结构。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物理学,天文学属于王中王的地位,因为他最完整地实现了定量化,而生物学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构,因为生物学已经比较难以完成定量化,到了社会学,由于掺杂了人的方式,连基本的控制变量都做不到了,于是社会领域停留在思辩化的倾向,而只能实现局部的实证化。
为什么所有的科学都是用微观来解释宏观,而不能用宏观解释微观? 在人类认知领域,
长江有大中
2025-01-27 04:21:23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