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家口一处旧房拆迁改造,竟然挖出一具女尸,经鉴定是携巨款失踪21年的女出纳,一直蒙冤的丈夫终于洗清嫌疑。 1963年的张家口,作为河北省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正处于计划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这里分布着众多国营工厂,机械制造业、钢铁冶炼等行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会计都要去银行提取大量现金,这在当时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具有风险的工作。 李杨是张家口矿山机械厂的女会计,年仅二十八岁就担任了这个重要职位。她的丈夫在当地一家国营单位担任工程师,两人都有稳定且体面的工作。 这对年轻的夫妻住在机械厂分配的筒子楼里,虽然居住条件简单,但因为两人都有不错的收入,生活质量在当时的张家口也算是上乘。每天早上一起骑自行车上班,下班后一起去市场买菜的场景,成为了街坊邻里眼中的一道风景。 在单位里,李杨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每个月的工资发放日,她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每位职工都能准时拿到工资。 李杨的丈夫在工作中也表现优异,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两人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力量,也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代表。 在当地,李杨夫妇的社交圈子主要是各自单位的同事。她经常和厂里的女工们一起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也会在周末和丈夫一起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 工厂的同事们都说李杨为人和气,从不摆架子。每次去银行取工资的路上,她都会顺便帮同事们带些零食或者日用品,这些小细节让她在大家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63年11月22日,李杨像往常一样在早晨八点左右来到银行,提取了一万六千元现金准备发放工资。根据银行的记录,她在八点二十分完成了取款手续。 从银行到机械厂的路程并不远,正常步行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但直到中午,李杨都没有出现在工厂,随身携带的巨款也不知去向。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首先对银行到机械厂这条路线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当时的张家口还没有普及监控设备,调查主要依靠走访目击证人。 银行的保安提供了重要线索,称李杨离开银行时曾与一名男子交谈。这个发现让警方的调查一度将目标锁定在李杨的丈夫身上。 李杨的丈夫提供了完整的不在场证明,证实案发时他正在单位工作。但是这个解释并没有完全消除外界的质疑声。 警方对这起案件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但始终没有找到关键性突破。在六十年代的侦查条件下,没有DNA技术,没有监控录像,甚至连现代的通讯手段都没有。 案件调查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证据的缺失。没有目击证人看到作案过程,也没有找到任何血迹或打斗痕迹,李杨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这起案件逐渐被搁置。但李杨的丈夫始终背负着莫名的指责,他在单位的处境也变得尴尬。 直到1984年的一天,张家口市区一处旧房拆迁工程中,工人们发现了异常。在挖掘地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块与周围土质完全不同的水泥地。 施工队按照规定立即报警,专业人员随后进行了现场勘查。经过仔细挖掘,他们在水泥层下发现了一具女尸。 法医通过对遗骸的检查发现,死者是一名女性,身高体型与李杨相符。现场还找到了一些衣物碎片和随身物品的残留。 这些物证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掩埋已经严重损坏,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关键特征。特别是一个手提包的金属搭扣和鞋子的部分碎片,这些都成为了认定死者身份的重要依据。 警方请来了李杨的丈夫辨认这些遗物。二十一年过去,他立刻认出了这些属于妻子的物品。 警方开始对这处房屋的历史进行深入调查,试图找出房屋原主人与案件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这处房屋的历史追查,警方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这座房子的原主人是一位名叫乔世凯的前警察,他因为挪用公款被开除并服刑。 在调查乔世凯的背景时,警方发现一个关键的联系点。乔世凯的妻子张某经营着一家服装店,而李杨生前经常在那里购买衣服。 警方循着这条线索上门调查时,却得知乔世凯已经服毒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承认了自己就是二十一年前杀害李杨的凶手。 案件的始末终于水落石出。乔世凯和妻子张某预先得知李杨每月取款的时间,专门在银行附近蹲守。 他们利用张某与李杨的熟识关系,编造谎言将其骗至家中。这对夫妻为了一万六千元的巨款,夺去了一个年轻女会计的生命。 为了掩盖罪行,他们用水泥将尸体封存在自家地下。这种作案手法显示出乔世凯作为前警察的专业性,他深知如何避开当时的侦查手段。 在案发后,这对夫妻将赃款据为己有,继续过着表面平静的生活。他们逃避了二十一年的法律制裁,直到工程施工意外揭开了这个骇人的真相。 乔世凯的自杀虽然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其妻子张某最终没能逃脱法网。法院考虑到案件的严重性和恶劣影响,对张某做出了死刑判决。
1984年,张家口一处旧房拆迁改造,竟然挖出一具女尸,经鉴定是携巨款失踪21年的
历史有小狼
2025-01-25 20:33:12
0
阅读:771
用户11xxx13
还有遗嘱说自己杀人的?是不是希望警察把她老婆抓起来枪毙?太假了吧?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