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展现了李世民在刚登基时的深谋远虑与卓越政治手腕,同时也反映了他深知维护国

这段历史展现了李世民在刚登基时的深谋远虑与卓越政治手腕,同时也反映了他深知维护国家稳固的策略,即便是在面对强敌的威胁时也能冷静应对,最终逆转局势。 626年八月,李世民刚刚即位,却面临东突厥的压力。颉利可汗带领东突厥大军逼近长安,李世民在城内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全大唐国祚,选择了与突厥达成“渭水之盟”。尽管李世民当时已被置于极大的压力下,但他深知,若是贸然开战,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他在与颉利会谈时,巧妙地提出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观点,显示出他决策时的智慧和远见。 李世民在颉利的威胁下并未屈服,相反,面对突厥的心腹大将执失思力的挑衅,李世民不仅没有显得软弱,反而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言辞严厉地斥责执失思力,并抓捕了他,企图用这个局势威胁颉利。面对李世民的果断行动,颉利和他的将领都意识到,大唐的力量并不容小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世民决定签订盟约,避免与突厥正面交锋,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固朝廷权力。即使在盟约后,李世民也并未轻易接受颉利的进贡,这显示出他对盟约的尊重与对未来战争的准备。李世民不仅在外交上表现出智慧,还极其注重战略布局,确保自己能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时至629年冬,经过三年的忍耐,李世民最终决定出兵讨伐颉利。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李靖等将领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通过奇袭摧毁了颉利的防线,逼迫其撤退。最终,李世民成功俘获颉利,并在长安对其祭告,尽管颉利有五罪可致死,李世民仍保持盟约的尊重,不加残忍处罚。颉利此时已深感悔恨,他在李世民的面前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暗自后悔当初未能与李世民建立更为稳固的关系。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帝王的智慧、忍耐力和远见,也体现了他对盟约的重视与忠诚,同时也揭示了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的道德底线和战略眼光。

0 阅读:0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