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8岁的郭台铭,只穿一条大花裤衩,看起来很颓废。 1978年的台北市,三重区的一间租来的公寓里,郭台铭正和合伙人商讨着公司的命运。石油危机导致的原材料价格飙升,让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鸿海塑胶公司陷入了困境。 郭台铭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基层家庭,从小就得半工半读,最终只读完了海事专科学校的学业。 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先是在一家航运公司做业务员,每天往返于码头和公司之间。这份工作并不能满足他对未来的期望,于是他选择跳槽到了三重纽约化学制药厂。 在制药厂工作期间,他在公司附近的壁球馆遇到了林淑如。林淑如是香港丽新集团创始人林百欣的女儿,同时也是台北医学院的校花。 这段看似不可能的恋情,却在郭台铭的执着追求下开始萌芽。每天清晨,他都会骑着摩托车出现在医学院门口,等候林淑如上课。 这段恋情很快遭到了林百欣的反对。 面对家人的阻挠,林淑如选择了坚持。1979年,在林淑如的坚持下,两人终于举行了婚礼。 婚礼并不豪华,郭台铭的母亲通过标会凑了20万台币给儿子。郭台铭只用了一半用于婚礼,另一半则投入到了刚刚创立的鸿海塑胶公司。 然而,1978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让这家年轻的公司陷入了困境。原材料价格暴涨,订单锐减,合伙人纷纷撤资。 面对公司濒临破产的困境,郭台铭每天四处奔波筹钱。已经怀孕的林淑如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省吃俭用。 家里连给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林淑如只能给孩子喝米汤。林淑如带着郭台铭回到了林家,向父亲求助。尽管林百欣一直对这个女婿不满意,但看到女儿和外孙的困境,最终还是借了70万台币帮助郭台铭渡过难关。 这笔资金帮助了鸿海度过了危机。郭台铭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当时正在兴起的黑白电视机市场。 有了岳父林百欣的70万援助,郭台铭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考察市场后,他发现黑白电视机在台湾正处于快速普及阶段。 选台旋钮是黑白电视机的关键零部件,但当时台湾大多依赖进口。郭台铭决定从这个小零件入手,开始了鸿海的第一次转型。 一年后,鸿海的选台旋钮业务开始盈利。有了第一桶金,郭台铭立即赴日本考察,购买了一批先进的模具设备。 这批设备的引进,为鸿海后来转型电子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81年,郭台铭敏锐地发现,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为了开拓更大的市场,郭台铭决定前往美国寻找客户。他独自一人带着产品样本,开着租来的车,走遍了美国32个州。 在美国期间,郭台铭过着极其节俭的生活。他住在最便宜的汽车旅馆,一天三顿饭都在汉堡店解决。 1982年,鸿海获得了康柏公司的长期订单。 康柏订单的获得,让郭台铭看到了更大的机遇。他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同时创立了富士康品牌。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郭台铭在台湾工厂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多道检验,不合格品绝不出厂。 这种严格的质量管理,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到1985年,鸿海的营业额突破了3亿新台币。 随着业务的扩大,台湾的生产成本优势开始减弱。郭台铭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这片新兴市场。 1987年,郭台铭来到深圳考察。这里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台湾,而且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黄金期。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购买了一片荒地,开始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这是鸿海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重要转型。 深圳工厂的建立,让鸿海的生产规模得到了极大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也大幅提高。 到了1990年,鸿海已经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电子零组件制造商。从一个小小的选台旋钮生产商,发展成为了跨国企业。 这十年间,郭台铭不断在技术和管理上创新。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进入90年代后,富士康在深圳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富士康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 1996年,富士康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产品远销全球各地。这一年,郭台铭以32亿美元的身价首次登上台湾首富宝座。 2010年,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接连发生多起员工跳楼事件。 面对这场危机,富士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厂房安装防护网,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引入心理咨询师,改善工作环境。 2010年后,富士康开始尝试产业升级和自动化改造。大量机器人被引入生产线,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2017年,苹果公司开始分散供应链风险,部分订单转向了其他代工厂。 面对市场变局,郭台铭开始调整全球布局。他先后在印度、越南等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试图分散经营风险。 但全球化布局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美国工厂的高成本、印度基地的建设延迟,都给富士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2019年,69岁的郭台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辞去了鸿海集团董事长职务,转而投身台湾政坛。 2022年,富士康再次陷入风波。新冠疫情的影响,供应链中断,员工管理问题,都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
1978年,28岁的郭台铭,只穿一条大花裤衩,看起来很颓废。 1978年的台北市
寒梅傲雪
2025-01-23 13:15:52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