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50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 曾泽生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是滇军中的著名将领。他率领的部队屡立战功,为抵抗日寇的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国民党军队的序列中,滇军始终背负着"杂牌军"的标签。与桂系、川军等地方实力派相比,滇军的地位更加尴尬,常常被当作消耗品使用。 1948年,蒋介石将以云南子弟兵为主的滇军第六十军调往东北。这个决定背后暗藏玄机:利用东北的严寒和我军的打击,消耗这支令其忌惮的地方武装。 对于来自云南的将士们来说,东北的寒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比严寒更让人心寒的,是国民党的差别对待政策。 在东北战场上,第六十军与国民党嫡系新七军比邻而居。两支部队的待遇却天差地别,这种差距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各个方面都清晰可见。 新七军的部队往往集中部署,避免遭到我军分割包围。而六十军则被分散到各个据点,负责防守车站和交通要道,处境极其危险。 在长春战场上,一条街道将六十军和新七军的驻地分隔开来。新七军配备了先进的美式装备,而六十军只得到少量美械,大部分仍在使用落后的杂牌武器。 就连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也存在巨大差异:新七军官兵吃着大米,六十军却只能啃高粱。到了后期,连高粱米都无法保证供应。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新七军官兵对六十军的轻蔑态度,给这支部队取了个侮辱性的绰号"六十熊"。 面对如此境况,曾泽生将军意识到:跟随蒋介石,五万多滇中子弟只会成为消耗品。为了部队的未来,他做出了弃暗投明的重要抉择。 起义之后,人民解放军保留了部队的建制,将其改编为第五十军,依然由曾泽生担任军长。这支部队得到了第四野战军的大力支持,补充了新鲜血液。 改编后的五十军拥有四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先后参与了解放成都的战役,后又在湖北参加了汉江大堤的修筑工作和农业生产。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五十军接到命令,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奔赴战场。由于之前一直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建设工作,部队没有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 兵力从巅峰时期的58,000人锐减至3万多人,这让第五十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部缺少副军长,三个步兵师缺两个师长,团级以下干部的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当时部队抽调了2500人进行学习,但最终只有500多人回归,而且主要是政工干部。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数量严重不足,加上重型火炮的缺乏,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部队的战斗力。 第一次战役中,第五十军与美军进行遭遇战,没有完成预定目标。 在随后的战役中,第五十军全歼了英军的王牌坦克营,更成为了志愿军历史上第一支攻入敌国首都的部队。 在汉江南岸的防御战中。第五十军肩负着防守38公里防线的重任,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他们坚守了整整50天。 美军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配合密集的火力覆盖,对第五十军的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有的连队全员阵亡在阵地上,有的营被打残后,团长亲自带领指挥部上阵死战。 在半个月的激战中,第五十军伤亡过半,但依然死战不退。曾泽生将军提出了"我们在,阵地就在"的口号。 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第五十军的官兵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直坚持到汉江解冻。 美军见无法突破第五十军的防线,竟然想通过蒋介石来策反曾泽生将军和第五十军。但蒋介石深知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明白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第五十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这支部队逐渐成为志愿军中的一支劲旅。在对英军的作战中,他们全歼了号称装备最精良的英军王牌坦克营,这一战绩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作为志愿军历史上第一支攻入敌国首都的部队,第五十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他们在汉江防线上的顽强表现,更是创造了"地表最强防御部队"的传奇。 彭德怀对这支起义改编部队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在第一次战役表现不佳时,彭德怀并没有像对其他部队那样严厉批评第五十军。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亲自为第五十军颁发了嘉奖令。他当面表扬曾泽生将军的指挥有方,并做了一个在军事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动作:向第五十军鞠躬致敬。 彭德怀明确表示:在人民军队中没有嫡系和杂牌军的区别,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战士。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首次授衔仪式。这是对军队将领功勋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们军事能力的最高认可。 在这次授衔仪式上,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 最高领导层在接见曾泽生将军时,专门询问了汉江南岸五十天的战斗细节。听完汇报后,给予了"五十军真乃五十勇也"的高度评价。 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将军流着泪说:"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五十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
寒梅傲雪
2025-01-24 12:33:5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