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天顺元年正月二十四日,于谦被处决的第二天,一队锦衣卫就匆匆赶往于谦府邸。 锦衣卫们带着英宗皇帝的圣旨,准备对这位前兵部尚书实施抄家。按照大明律例,凡是被判处死罪的重犯,其家产都要充公入库。 大队人马冲进府中,开始了地毯式搜查。 然而翻找了半天,却连一两银子都没发现。锦衣卫搜查了正房、厢房、厨房,掘地三尺也未见贵重物品。 堂堂一品大员,位列九卿,居然家徒四壁,这让锦衣卫们难以置信。前来监督抄家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向皇帝交代。 就在此时,有人发现后院有一间紧锁的小屋。认定于谦定是将财宝藏在此处。 他们踹开门冲了进去,映入眼帘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满屋的书籍和一张朴素的书案。 书案上摆放着几方砚台,一排毛笔整齐地码放着。墙上挂着一幅文天祥的画像,案头还放着一卷未完成的奏折。 这就是大明重臣于谦留下的全部"财产"。锦衣卫们默默退出了书房。 事实上,于谦的结局早有伏笔。八年前的土木堡之变中,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于谦挺身而出保卫京师。 危难之际,于谦与群臣共同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代宗。 八年后英宗复辟,重新夺回皇位。他对于谦心存芥蒂,认为其当年拥立代宗有夺位之嫌。 更有当年被于谦训斥的翰林学士徐有贞,趁机在英宗面前进谗言。他称于谦"不臣之心",对英宗大不敬。 最终,英宗以"谋反"的罪名将于谦处死。但当锦衣卫抄家时发现的场景,恰恰印证了于谦一生为官清廉的品格。 这位救国功臣,在位时不贪不腐,死后家无余财。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依然有人坚守着"位极人臣,清白做官"的准则。 于谦出生在杭州府钱塘县一个普通官宦之家。他的父亲于仁虽有功名,却不愿出仕,在家潜心读书。 于仁生平最敬重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家中专门设立牌位供奉。 于谦会在文天祥画像前读书。他立志要像文天祥一样,做一个忠君爱国的清官。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考中进士,进入朝廷为官。初入仕途时,于谦并未受到重用,只是担任一些较为普通的职务。 直到宣德元年,于谦才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要机遇。当时汉王朱高煦举兵造反,宣宗派于谦前往劝降。 面对数万叛军,于谦不惧生死,当面痛斥汉王罪行。他的勇气和气节,不仅让汉王认罪伏法,更让宣宗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于谦被派往江西任职。在任期间,他大力整饬吏治,为民伸冤,短短数月就平反冤案数百起。 当时朝中宦官势力日盛,以王振为首的太监集团权倾朝野。大多数官员为求自保,都会巴结讨好王振。 但于谦每次进京述职,从不去拜访王振,也不送任何礼物。有人劝他至少该送些土特产,于谦只回答"只有清风"四个字。 这种刚直不阿的性格,让王振对他怀恨在心。后来王振以权谋私,将于谦投入大牢。 然而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和官员纷纷上书为于谦求情。在民意压力下,王振不得不将于谦释放。 正统十三年,于谦调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土木堡之变爆发,英宗被瓦剌俘虏,京城告急。 在这危急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当时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于谦坚决反对,认为此举将重蹈南宋覆辙。 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务。他加紧整修城防,调度军械,安抚民心。 在他的带领下,残破的京师军民同心,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最终,瓦剌军队无功而返。 这种精神,正是他少年时代在文天祥画像前立下的誓言。从政数十年,于谦始终坚守着"位极人臣,不忘初心"的准则。 锦衣卫在于谦府中的发现,震动了整个京城。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期间,不少权贵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向他进献财物。 于谦每次都严词拒绝,从不收受任何礼品。即便是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时送来的土特产,他也一概不收。 于谦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国事上。他每天早出晚归,处理朝政,批阅奏折,操劳国事。 土木堡之变后,京城百姓纷纷外逃。于谦不仅自己坚守城池,还将家人留在城中,以此安定民心。 当时的京城军粮紧缺,于谦带头减少口粮。他的家人和普通百姓一样,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这种为民表率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当于谦被捕入狱时,各地民众自发组织请愿,要求释放于谦。 史书记载,当时"天下冤之",意指全天下的人都认为于谦是被冤枉的。 就连与于谦同朝为官的大臣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品格。许多人虽然在政见上与于谦有分歧,但对他清廉为官的作风却十分敬重。
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
星胖虎
2025-01-23 11:42:58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