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双枪老太婆”姚世瑞被俘,眼看就要被活埋。敌人问她:“你认识姚世瑞吗?”姚世瑞心里一惊,心想事情或许有转机! 1920年姚世瑞出生在江苏省如东县一个医生家庭。她的家庭背景为她的学术之路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自小热爱学习的她,得到父母的支持,10岁便进入了镇上的小学。 尽管受到家庭的宠爱,但姚世瑞的父母并不开明,他们为她安排了婚事。小学毕业后,面对家庭的催婚,她拒绝接受。在老师的指点下,姚世瑞采用哭泣和绝食的方式坚决表达自己继续求学的愿望,终于让父母松动,允许她继续接受中等教育。 1937年,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如皋县很快落入敌手。为了抗击强加的奴化教育,一些进步人士在敌视环境中秘密设立了一个中学,名为邱升中学。姚世瑞和弟弟一起加入了这所学校。这里的教育不仅是书本知识,更重在培养反抗侵略者的决心。 在邱升中学,姚世瑞遇到了师兄金湘,一个积极参与抗日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他的知识和魅力深深吸引了姚世瑞,她以他为榜样,积极参与组织青年和农民的抗日活动。 1940年3月,经过共产党员顾斌的推荐,姚世瑞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投身于更广泛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她的革命理想和行动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40年的秋天,黄桥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0月,新四军在此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击溃了韩德勤指挥下的独立16旅和第89军,共计1.1万余人。此次胜利不仅确保了海安和东台等关键城市的安全,也为新四军南下与八路军在盐城南部的刘庄和白驹地区成功会师铺平了道路。 姚世瑞当时已是邱升中学地下党支部的关键成员之一,对新四军的胜利反应强烈。他一直渴望能够亲自参与到革命中去,这次胜利更是坚定了他的信念。当党组织决定在邱升中学发动更多青年加入新四军时,姚世瑞迅速报名参军,虽然校长陆范久曾劝他留下继续学业并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革命,姚世瑞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在金湘和顾斌的帮助下,突破敌军封锁,顺利加入了新四军。 到达新四军驻地海安后,姚世瑞被热情接待,并改名为“莫林”,以便更好地隐藏身份,继续参与革命活动。他的弟弟,姚世虎,尽管只有14岁,也被送往新四军的行政学校学习。 1940年11月至1941年11月莫林在家乡如皋县掘南区担任宣传委员,负责组织减租减息等民运活动。然而,随着敌军对如皋县的频繁“扫荡”,莫林不得不采取更加隐蔽的战术。他教育乡民,避免直接对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混淆敌人。在战斗中,莫林经常带头冲锋,深得战友信赖,敌人也因此格外痛恨他,多次企图捕获。 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为激烈的时期。姚世瑞的命运再次遭遇考验。当时,日军对华东地区实施了严酷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导致无数中国抗日战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战士不得不就地被掩埋。 12月的一天,莫林接到任务,她和几位战友正在携带重要文件转移时,意外遭遇敌军。在古坝镇附近,一场突发的遭遇战爆发。莫林手中握有党中央的机密文件,她与战士小张及区教导员陈仲贤在其他战友的掩护下,成功突破敌军包围,沿小径向安全地带快速转移。 在转移途中,敌军的追击未曾中断,莫林在情急之下将文件交给了同伴,自己则吸引敌人注意力,从而保证了文件的安全。 莫林最终未能躲过敌军的围捕,被捕后被带至如皋县的伪军营部。 在伪军营部,一个满脸肥膘的光头营长对莫林进行审问。莫林机智地谎称自己是附近村里的普通妇女,但她手上的老茧让敌人识破了她的身份。面对残酷的审讯和威逼利诱,莫林坚定不移,拒绝出卖任何关于新四军的信息。尽管敌人对她实施了严刑拷打,莫林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伪军原计划处决莫林,但在得知她的身份后,转而想从她那里获取更多信息。在一番残酷的折磨之后,敌人试图让她认罪自首以免受更多苦楚,莫林却坚持自己并不知道所谓的“莫林”。 就在莫林处境看似无望之时,她被党中央和邱升中学的校友,包括顾彬和李雪洁联手营救。伪军中的一些人曾因为认识莫林的父亲而对她有所顾忌。这些人大多不甚忠诚于日寇,仅在生存压力下被迫参与伪军。最终,在党中央的密切配合与地下工作的帮助下,莫林被成功营救。 莫林走出牢房后,积极主动地要求党中央对自己进行审查,以证明自己在囚禁期间未有任何背叛行为。 审查后,她不仅被证实清白,还被提拔为丰西区委书记,继续她在抗战和后来解放战争中的革命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莫林不断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致力于文学创作。
1941年,“双枪老太婆”姚世瑞被俘,眼看就要被活埋。敌人问她:“你认识姚世瑞吗
茉莉花开满庭院
2025-01-18 18:11:09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