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开启的全球化,为啥现在又适应不了全球化?因为全球化越来越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美西方要想适应,就无异于自掘坟墓,必须对其体制和文明进行重构,重塑其组织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因为全球化就是“商品经济最大化”,追求的是规模和利润最大化。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各国要想拿到足够多的份额,就必须占据更多产业链环节,且每个环节的规模都要尽量最大化,形成比较优势。 唯有如此才能吃到足够份额,这就要求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家内部必须团结一致,必须要有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散装国家会越法难以适应全球化,甚至被淘汰。 大伙常说印度是散装典范,其实真正的散装化典范是欧盟。这货忙活了近30年,仅仅只是统一了货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统一几乎没啥进展。 比如欧洲有150多种语言,其中欧盟官方认证的语言就有24种,法语、德语、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丹麦语、荷兰语、波兰语…… 结果导致欧盟既不像国家,也不像一般组织,而是一个极其怪异的散装共同体。深陷其中的国家,不仅不能像传统国家那样形成合力,还受到一堆限制,既不抗压也不扛揍,压根就没法跟中美俄竞争。 其实,美国联邦制也适应不了跟中国的竞争。比如这次加州大火,其他州都眼睁睁看着加州翻滚和燃烧,整个美利坚从上到下都无动于衷,各人自扫门前雪,懒得搭理他人瓦上霜。 说实话,面对这种史诗级天灾,个体是极其渺小的,唯有团结方能抵抗。中国之所以是一个救灾救出来的国家,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以认知个体渺小为基础的,进而选择了用血缘宗族为纽带将每个人联系和团结起来。 秦灭国六国之后,不仅修水渠、建直道,大搞基建,还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和行同伦,消除沟通障碍,加密人流和物流,其目的就是建立统一大市场。 其实,西方文明也讲血统,但他们是家族庄园式小圈子血统,也就是贵族共和。所以,欧洲稀碎一地,出现了像梵蒂冈、摩洛哥、圣马力诺等袖珍型国家,还没我们一个行政村大。 三年疫情充分暴露出了欧洲的虚弱,德国和法国等大国只顾自己,甚至出现了从小国瑞士抢夺口罩的奇葩事,传统列强意大利甚至被大波波给抢了,简直匪夷所思。连最基本的富帮穷,转移支付都做不到,有啥碧莲谈大市场? 所以,一个欧债危机就能把它们打回原型,一个俄乌冲突就能戳破其纸老虎本质。所以,但凡灾难来临,欧洲必定会“大难临头各自飞”,选择“诺亚方舟模式”,先上船的会把后上船的给踹下去。 一般而言,全球化极其有利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或部门,除此之外的人虽然也会获利,但获利极小,其实这就已经造成了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平衡是稳定的基础,失衡就会导致混乱和坍塌。 所以,当不断有国家加入全球化之后,全球化的平衡点就会不断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些无法适应的企业、政党和世家大族会垮台,甚至有些国家会一夜变色。但也会有一些国家、政党、企业和家族随之崛起。 失势的国家、政党和企业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必然要反抗,不惜代价阻挡平衡点迁移。中美贸易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但并非只是发生在中美之间,而是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掉队者与弄潮儿之间,为啥? 一是掉队者与弄潮儿之间没有转移支付,弱肉强食;二是掉队者的利益分配出现了问题。比如,苹果、微软、特斯拉和英伟达等从全球化获取了大量利益,但它们并未把利益分享给美国民众,大头都被股东资本家拿走了,这就导致大部分美国民众并未享受到全球化红利。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说到底是其国内矛盾的外溢,是其国内分配不均,以及贫富差距极化所导致的。而美国却妄图向中国转嫁危机,要中国为其内部矛盾买单,这当然是白日做梦。 因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所有环节都是刚性而低利润的,无论是成本,还是需求都是刚性的。这就意味着无论美西方怎么打贸易战,要么美西方资本家买单,要么美西方民众买单,总之中国不可能买单。 其实,美西方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其国内分配入手。就是让那些全球化受益者,让那些吃得满嘴流油的资本家让利给民众。 说穿了就是全民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由全民持有最有利润的优势产业,把对外贸易利润用于普惠全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完成财政转移支付。但这又违背了资本逐利的本性,资本家不可能轻易就范。 在全球化利润再分配问题上,中国选择将其投入到高铁高速、城市化、公立教育、全民医疗、国防现代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既具有战略性,又具有普惠性,以此实现内部按劳分配和底线保障领域的利益均沾。 看到没?中国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副作用具有更加强大的免疫力,不仅无惧全球化,反而害怕全球化规模不够大,各国参与程度不够深。记得《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有一句发自内心肺腑的感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美西方开启的全球化,为啥现在又适应不了全球化?因为全球化越来越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5-01-16 08:17:30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