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无疑是需要法律的。但是,单靠法律能治理好社会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古圣先贤们也是争论不已。 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们心中天生的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社会首先是需要引导人内心的善念,去战胜内心的恶念。所以,他到处开导诸侯国国君,行王道,平天下。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恶,他认为必须靠法律来惩治人的恶行,抑制人的恶念。所以,荀子虽然是儒家学者,但奉行的却是法家思想,主张用法律治理社会。 这样,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便形成了观点的对立。 在争论中,问题聚焦在谁来制定法律、执行法律上面。如果人性恶,那么他们能制定出善的法律吗?能让法律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吗? 荀子学派的辩论者,搬出了上古的尧舜禹等圣贤,由他们制定法律,后人执行就行了。 孟子学派的辩论者笑了。说,上古的尧舜禹等圣贤也是人啊! 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也都是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治理社会需要法律,但是法律需要人来制定,来执行。制定法律的人,执行法律的人,必须存善念,发善心,制定出抑恶扬善的法律,交付给能够秉公执法的人。因此,治理社会必须依靠善良正直、心系苍生的人,作为社会的四梁八柱,支撑整个社会。如此才能制定出善法,并推举出善良正直的人执法,才能除暴安良,扶正祛邪。离开了善良正直的人,光靠什么健全的法治,不可能把社会治理好。 正因为如此,整个社会的舆论必须张扬人的善心善念善行善事,引导鼓励人们自觉地同内心的恶念恶意作斗争。一念成魔,一年成佛,是魔是佛全在一念之间。因此,社会的道德氛围,舆论环境,就能发挥很大作用了。 法律是守护底线的。对于那些突破底线为非作歹侵害他人或者扰乱社会的坏人,那当然就必须依法惩办了。立法者是善良正直的人,执法者也是善良正直的人,那么,社会就能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维护公平公正,实现和谐平安了。 因此,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是可以互补的。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与恶高度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但是,有人内心的善常常会战胜内心的恶,所以他就表现出善良的品性。有人内心的恶得不到抑制,泛滥开来,把善挤到角落了,他就表现出恶一面。 内心深处的善,战胜不了恶的人,灵魂就会被恶念控制,这时靠劝诫是不能压制他的恶念的,于是,必须动用法律,让他受到惩治。一是让他本人撞南墙,二是让其他人受到警示不效尤。 任何时代治理社会,都应是把精神引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如果抛弃了道德建设,放纵人们心中的恶,所有人都以不违法不犯罪做底线,那么,整个社会所有人都不以缺德为耻,男人没有了脊梁骨,女人们没有了羞耻感,人人都在算计,处处透着精明,大公无私被抨击,自私自利被美化,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真的不敢想象。
社会无疑是需要法律的。但是,单靠法律能治理好社会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古圣先贤
清风山涧溪明月
2025-01-14 20:5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