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小姑娘,总肚子痛,但每次去厕所小便时,疼痛感就会消失。后来,她发现自己尿

疾冰预防说 2025-01-12 20:10:15

20岁的小姑娘,总肚子痛,但每次去厕所小便时,疼痛感就会消失。后来,她发现自己尿液里有血,有一次还尿出了一个“小肉块”,她带去让医生看了看,医生觉得小姑娘有大问题,赶紧为她检查。 琳琳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平时身体健康,爱喝奶茶和甜饮料。最近,她总感觉小腹隐隐作痛,特别是想上厕所时,疼得更厉害,但奇怪的是,每次小便后,疼痛感都会消失。 刚开始,她以为是喝水太少,于是特意加大了饮水量,可问题仍未解决。几天后,她发现尿液变得有些红,像是混着血丝,这下琳琳有点慌了,但依然没有立刻去看医生。 直到某天晚上,她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在厕所“拼尽全力”后,尿里竟然排出了一块“小肉块”。琳琳吓坏了,小心翼翼地用纸巾包起来,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医院。 医生仔细查看后,安排琳琳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尿路结石,而那块“小肉块”其实是结石排出的碎块,更糟糕的是,结石已经引发了尿路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琳琳困惑地问医生:“我才20岁,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耐心地解释:“尿路结石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喝水少、爱喝甜饮料、不健康饮食等。” 尿路结石是尿液中的矿物质和代谢产物在泌尿系统内沉积而形成的“硬块”,可以出现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小结石可能通过尿液排出,但较大的结石会堵塞尿路,引起剧烈疼痛、尿血甚至感染。 尿路结石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饮水不足,尿液浓缩后,矿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晶体。 2. 饮食不当,高盐、高糖饮食会增加尿液中钙和草酸盐的浓度,促进结石形成。 3.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让尿液流动变慢,更容易沉积矿物质。 2018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饮水不足是尿路结石的主要诱因之一。 研究发现,每天饮水不足2升的人群,尿液浓缩程度显著升高,矿物质更容易形成晶体,这些晶体如果未及时排出,就可能逐渐发展成结石。 另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0年的研究,高糖饮料中的果糖代谢会增加尿液中钙和草酸盐的浓度,从而提高结石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发现,每周饮用超过5杯高糖饮料的人,患尿路结石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0%。 尿路结石的典型症状包括: 1.结石在尿路内移动时会刺激黏膜,引发腰部或小腹的剧烈疼痛。 2.结石刮伤尿路黏膜后,尿液可能变成粉红色或混有血丝。 3.比较大的结石就可能堵塞到尿路,导致尿液流出受阻碍。 4.结石易导致尿液积滞,为细菌提供滋生环境,引发感染。 琳琳的“尿血”和排出“小肉块”的情况,正是尿路结石的典型表现。 如何治疗尿路结石? 每日饮水量增加至2-3升,稀释尿液,促进结石排出。轻微跳跃运动可帮助小结石脱落。 碎石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将结石击碎后随尿液排出;手术治疗。若结石较大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取出。 在琳琳的案例中,医生建议她通过增加饮水量、改善饮食习惯,并配合药物治疗以排出剩余结石,同时来治疗尿路感染。 怎样预防尿路结石? 1.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3升白开水,避免含糖高的饮料和过多咖啡因。 2.减少高盐、高糖、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3.避免久坐,每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快走或瑜伽。 4.有结石家族史或代谢性疾病(如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尿液和肾脏功能检查。 尿路结石虽然看似小病,但如果不重视,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健康饮食、充足饮水和规律运动,我们完全可以预防结石的发生。 琳琳的故事提醒我们,年轻人也不能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关注健康,听从医生建议,才能让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尿路结石的全球流行病学与管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8年 2. 《高糖饮料与尿路结石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0年

0 阅读: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