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老龄化,还真是的 有人在谈论“文坛老龄化”的问题,还真是这样的。 现在文坛上名气较大的作家,多半出生于50年代或60年代,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过去这个岁数的人,已经完全是老人了,但现在这批人似乎还一直很活跃着。 比如叶兆言,快70岁的人了,一直在写着,他真是文坛常青树,太有毅力了。再比如余华、苏童、刘震云、格非、迟子建等人,都60多岁了。至于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岁数就更大一点。 问题是,他们出道、出名时可是很年轻的,都是二三十岁就成名了,苏童以《妻妾成群》一举成名,那时他才二十六七岁;刘震云写《一地鸡毛》、余华写《活着》,也才30岁出头,王朔也是30来岁就出大名了。 现在有二三十岁的名作家吗?我孤陋寡闻,还真没听说过,可能与我现在读得少有关。 70后、80后现在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但这个年代的人,名作家也很少。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因为张本人就是出名早的人。文学这玩意儿,与书法不同,书法有人书俱老的说法,文学还真吃的是青春饭,年轻时才有创造力、想象力,有写作的冲动。我上面说的这批60后作家,过了50岁就很少有好作品了,尽管他们仍然可以获得各种大奖,但这多半与排排坐吃果果有关,好的作品还是50岁以前写出来的。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作家队伍断层的呢?说不大清楚。也许与文学的日益边缘化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的世风过于浮躁有关。 我总觉得,文坛由一批老年人在挑大梁,总是不正常的。包括写诗的,好像也是老诗人在挑大梁,这就更不正常了,通常来说,岁数越大,诗兴就越少。 瞎说说的,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贴字四纸,今天写的,都是小行书。
文坛老龄化,还真是的 有人在谈论“文坛老龄化”的问题,还真是这样的。 现在文
悦悦文化
2025-01-06 15:10: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