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止痛如神”的穴位:肩痛、心绞痛、胆囊痛、痛经等 1.针刺阳陵泉以疗肩痛

推姚 2024-12-29 16:26:05

四个“止痛如神”的穴位:肩痛、心绞痛、胆囊痛、痛经等 1. 针刺阳陵泉以疗肩痛 取穴:阳陵泉,隶属于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其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之处。 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屈膝垂足以便取穴,以快速捻转之法刺入,得气后运用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在行针期间,嘱咐病人活动患肢,活动范围由小渐大,切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经筋受损。每日针刺1次,7次针刺为1个疗程。 体会:阳陵泉作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亦是筋之会穴,足少阳经的循行路线经过肩部,依据“上病下取”的原则,选取筋之会穴阳陵泉予以治疗,能够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解除经筋受阻的状况,促使患肩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马丹阳十二穴歌》对阳陵泉的功效进行了概括:“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2. 指压至阳穴以缓心绞痛 取穴:至阳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之中。 操作方法:患者急性胸腹疼痛发作时,医者将大拇指尖端置于至阳穴上,按顺时针方向持续揉按,用力由轻至重,以患者感觉穴位处有痛感为适宜。通常按压1 - 2分钟,疼痛便可缓解。患者自己也可握拳,两臂向后摆动,用拳尖敲击至阳穴,同样能够迅速止痛。 体会:心绞痛在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等病症范畴,大多是因为胸阳痹阻,致使阴阳失调,气血瘀阻而引发。督脉为阳经之海,经气自下而上到达至阳穴时最为隆盛,故而称其为阳中之阳。以指代针刺激此穴,可使阳气散布四周,通达胸腹,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阴阳得以调和,气血顺畅,自然就不会有胸痹之患了。指压至阳穴,可用于缓解多种急性胸腹痛,像胃痉挛疼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疼痛等。患者每日用拳尖敲击至阳穴,每次敲击3 - 5分钟,能够预防心绞痛发作,增强心脏功能。 3. 刺浮白以治胆囊炎疼痛 取穴:浮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位于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之处。 操作方法:取右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的浮白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向下平刺,深度为0.8 - 1寸,采用强刺激手法,产生酸、麻、胀感后,令患者作伸展运动,活动右侧胸腹部并对患者胆囊区进行叩击,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个疗程,若未痊愈可进行第2疗程的针刺治疗。 体会:胆囊炎是常见疾病,临床上依据发病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本病大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以及细菌感染有关,这些因素致使胆道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排空功能出现障碍,刺激胆囊,使胆囊强力收缩,从而引发胆道疼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且伴有右肩背部隐痛,有厌油脂餐、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检查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胁痛、结胸等病的范畴。浮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经膀胱经交会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功效,针刺此穴能够使胆道松弛,有利于胆汁排出,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4. 针刺精灵、威灵穴以治急性发作之痛证 取穴:精灵、威灵穴,此为奇穴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下方);威灵穴位于第二、第三掌骨间隙后缘(合谷穴的尺侧)。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1寸毫针,在精灵、威灵穴处施用泻法,给予中强刺激3 - 5分钟,得气时酸麻胀感传至指尖。一般先针刺精灵穴,而后针刺威灵穴。疼痛若未减轻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次为一个疗程。 体会:《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记载:“威灵穴在虎口下两旁岐,有圆滑处,遇猝死症,摇掐即醒。”“精灵穴在四、五指夹界下半寸,治痰涌,气促,气攻。”此处所谓的“气攻”,指的就是各种剧烈的疼痛。《针灸学》中所述的“腰痛穴”位置与精灵、威灵相同,称:“腰痛穴,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主治急性腰扭伤。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 - 0.8寸。”治疗各种剧烈疼痛,此二穴当属首选,像急性腰扭伤、结石引发的肾绞痛、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等均有特效。 中医

0 阅读: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