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被江青等人判处死刑。许世友将军得知此事后,拍

蜀山史道 2024-12-25 14:05:59

1970年,《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被江青等人判处死刑。许世友将军得知此事后,拍案而起,怒斥道:“岂有此理,怎么能凭一首歌就判一名知青死刑!”   提起任毅,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说起《知青之歌》,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任毅正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者。   任毅出生于1947年,自幼喜爱文艺。在读小学时,他便特意学习了唱歌;中学时,他又深造了二胡、吉他两种乐器,技艺十分出众,是当时南京五中有名的“音乐才子”。长期的艺术学习,也为他后来创作《知青之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8年,任毅作为高中生,下乡到江浦县落户。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下乡知青,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十分快活。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任毅总会涌起淡淡的思乡之情,这种忧愁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浓。   1970年,这个契机终于到来。当时,任毅正外出访友,意外听到了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一时间,思乡之情汹涌而来,让任毅有一股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他挥笔创作出了《知青之歌》。   作为一首思乡之歌,《知青之歌》很好地击中了当时知青们的内心,唱出了知青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因此,在很短时间内,这首歌便流传到了全国各地的知青群体中,引起了广大知青们的热烈追捧,甚至在外国也有一定的传播度。   然而,随着歌曲的出名,任毅迎来的并不是风光无限,反而是一场毁天灭地的灾难。《知青之歌》本是一首蕴含作者真挚感情的思乡歌曲,本身并无特殊意义,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却被不少人赋予了政治意味。   一些外国人借题发挥,将《知青之歌》当做瑰宝,说它是我国青年对国家制度不满的呐喊,是国家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而任毅则是一个勇敢的“独行者”。各种赞美之词如潮水般涌向任毅,让他感到十分惶恐。毕竟,任毅自己最清楚,《知青之歌》是绝对没有这些意义的。盲目追捧,恐怕会出大问题。   事实上,任毅的担忧并非多余。就在任毅担惊受怕之时,以江青为首的反动派已经盯上了他。在找到他的位置后,他们不由分说地将他关进了南京大牢,称他撰写、传播“反动歌曲”,意图分裂祖国!   如此大的一口黑锅扣在任毅头上,他自然不敢承认,多次申诉自己是冤枉的。但江青等人又怎么会听他的申诉呢?他们以“群众讨论”为借口,授意南京相关单位判处任毅死刑!并且还捏造任毅长期收听敌台、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撰写反革命歌曲、散布反革命谣言等多项罪状,完全就是把任毅当做一个敌对分子对待。   一时间,任毅陷入绝望。难道自己就要因为这欲加之罪而迎来死亡吗?幸好,就在任毅即将行刑的前几天,许世友将军知道了事情经过。他当即拍案而起,怒斥江青等人:“以一首歌来判处一个知青死刑,实在是岂有此理!”   最终,在许世友将军的据理力争下,任毅得以幸免于难。然而,由于“四人帮”权势滔天,尽管有许世友将军的帮助,任毅仍被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   直到1979年,“四人帮”彻底倒台后,任毅才得以出狱。除了提前释放任毅外,国家还考虑到了他的生活问题,特意将他安排到成都艺术职业学院任职。   这样既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又让他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

0 阅读:1489
评论列表
  • 2024-12-26 10:12

    许将军,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侠肝义胆,对毛主席,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向他致敬[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