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抗日烈士谢晋元的遗孀,请求上海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不料,她竟带着几个年轻男子一同入住。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市长陈毅得知了谢晋元遗孀的生活条件,立即派人将吴淞路的房子批给了他们生活,并且要求不收取房租费用。 然而,房子批下来没多久,凌维诚便带着孩子和几个年轻男人一起住了进去。 这些年轻男人便是她丈夫离世后留给她的“嘱托”,他们都是曾经参与过淞沪会战的中国士兵,战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给这些经历过殊死斗争的卫国战士一个圆满的结局,谢晋元离世后,特意在遗嘱上留言,要妻子务必照顾好他们。 而凌维诚没有辜负丈夫的托付,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多达数百人的“大家庭”,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感激。 说来简单,但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一个孤苦无依、失去丈夫的女子,不仅要养活几个孩子,赡养老人,还要想办法安置孤军们,她面前的困难如同重重高山。 更别说,凌维诚在成婚之前还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大小姐。 可以说,嫁给谢晋元之后,她吃尽了人生的全部苦头,数十年对一个承诺的坚守,让她从肤白貌美的大小姐变成了拥有粗糙双手的银丝老人。 1927年,年轻的军官谢晋元在参加婚礼的时候,对一个言笑晏晏的少女一见钟情,他的高大和体贴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凌维诚忍不住沦陷在军官的爱意中。 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唯一不合适的便是两个人家境上的差距。 凌维诚出身大户人家,是真正的富家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相比之下,谢晋元不过是一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农家穷小子。 好在谢晋元为人勤恳,在部队中很受器重,再加上凌维诚看中他优秀的品行,这才让这门婚事能够顺利进行。 战乱年代,谢晋元在前线带兵打仗,凌维诚不顾家中的反对,毅然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了丈夫的老家侍奉公婆。 她一个人要养活八口之家,白天下地种田,晚上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还兼顾看管着小侄女,生活过得举步维艰。 这样的生活她足足过了十年,十年的时光让她变得愈发成熟,也让她原本细嫩的皮肤变得粗糙不已。 但最让她感到绝望的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等候多年的丈夫被人所害,只留下了简单的行李和遗嘱。 看到丈夫临终的嘱托,她来不及沉浸在悲伤中,只能立即带着孩子前往重庆,领取了不多的抚恤金,留给家里一部分后,剩下的和孩子们艰难求生。 直到抗战胜利,她才有机会回到上海,借助各方力量召集曾经和谢晋元出生入死的手下,为这些孤军们解决生活困境,带着大家做生意,动用一切关系给他们介绍合适的去处。 若是没有凌维诚女士,这些曾经为国家冲锋陷阵的士兵们或许只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正是她的无私奉献,才让这些人都有了不错的归宿,而她的举动也获得了孤军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