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西安,一位75岁的老兵,为了实现50年前老连长的一个承诺,悄悄攒

事友看过 2024-12-17 14:58:37

2024年,陕西西安,一位75岁的老兵,为了实现50年前老连长的一个承诺,悄悄攒了1400元盘缠,没有告诉家人,独自一人骑了1000公里的自行车来到武汉。原来,老连长曾告诉他:“武汉长江大桥很壮观,一定要来看看!” 信源:2024-09-18华商网——一位农村爷爷的诗和远方:76岁的他说走就走! 武汉,九月的深夜,一个警务站。 一位老人走了进来,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像个在时代浪潮里被遗忘的符号。 值班警察第一反应:流浪汉。 老人家掏出一个小本本,一切反转。 退伍证。 遥远的记忆,始于陕西蓝田县,一个迟暮的老兵,执着地跨上自行车,以武汉为目标,踏上漫漫征途。 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没有电子导航的指引,他仅凭一腔热忱与坚韧,沿着道路蜿蜒前行。 这段故事需追溯到逾半世纪之前的1970年,那,陈有银身着军装,在开封的空降兵部队履行兵役。是他,在这里与湖北出身的黄火生连长结下深厚情谊。 连长对故乡武汉的赞美犹如流水淙淙,尤其当提及刚落成的长江大桥,更是滔滔不绝。 那座桥如诗画般,在现实中跃然呈现,独特的双层结构,上走行人车辆,下穿火车,桥下江流中船舶往来穿梭,壮丽非凡。 青年陈有银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对那座桥的向往深埋于心,渴望有朝一日亲眼所见。 退伍后的陈有银回到家乡,扛起耕地的犁头,开始平凡的生活,日子围绕着家庭生计而转。 时光流转,孙辈绕膝,照顾晚辈的日常让他如旋转的陀螺,远行的梦想渐被遗忘。 岁月匆匆,他已白发苍苍,远门尚未踏出一步。转眼间,2023年,陈有银已是75岁高龄。 孙辈各自独立,老伴身体亦渐佳。他心中的梦想之种萌动复苏,决意启程,追寻记忆中的那座桥。 八月农忙将近结束,棉絮已收尽,小麦播种尚需时日。 是日午时,陈有银饱餐三碗面条,沐浴更衣,穿上新的蓝格子衬衫,他从箱子深处取出积蓄的1000元钱,打包好换洗衣物、馒头和水,悉数装入自行车的篮中。 未向任何人透露心意,他悄然骑车上路,沿着312国道,向着心之所向的武汉前行,首站便是他曾驻守的开封,那里留存着青春的足迹与回忆。 他渴望故地重游,与往昔战友再聚。 骑行途中他目睹祖国大地的巨变,山青水绿,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笔直,早已不见曾经的风沙漫卷、路途艰险。 曾经的绿军装,如今已染上岁月的沧桑,心中的信念,却依旧如初。 老兵陈有银,在人生的黄金岁月里,骑着单车,带着对过往的怀念,展开了一场向着武汉的朝圣之旅。 沿途的新颜旧舍,让他不禁回忆起当年的风华正茂,他轻抚新营房的砖墙,与留守战友共话家常,换取了新装与鞋履,怀揣着战友们的叮咛与点赞,骑上了南下的道路。 旅途中陈有银依靠着朴素的生存智慧,一路向着武汉前进,没有高端的智能手机,不懂复杂的电子导航,他以路标和热心人的指点作为指引。 他生活节俭,口渴便借水一饮,饥饿则买馒头裹腹,在这段旅程中许多善良的灵魂被他简单的故事所打动,纷纷施以援手。 陈有银边行边观,目睹了壮丽山河,更加坚定了他的军人信念——守护家园,保卫和平。 终于,在九月五日的暖阳下,陈有银见到了武汉这座大都市,武汉的庞大和复杂让他迷失了方向,尽管他试图寻找连长曾描述的那座长江大桥。 在一次次迷茫后,他错失了目标,但这并未减损他的成就感。 直到九月七日的凌晨,陈有银向警察求援。警察最初误以为他为流浪者,但看到他的退伍证后,肃然起敬。在得知他的经历后,警察联系了他的家人,子女们将他接回了温馨的家。 陈有银的旅程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武汉的文化和旅游局更是邀请他在国庆假期参观那座他一直寻找的长江大桥。 九月三十日,伴随着家人的陪伴,他首次乘坐高铁,来到了武汉。站在梦中的长江大桥上,他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实现了一生的梦想。 陈有银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老兵的坚持与追寻,也是平凡人追逐梦想的历程,它传递了坚毅与决心的力量,也展示了人间的善良与爱心。 在现代社会的疾驰发展中,老兵的旅程提醒我们回到初心,向前迈进,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活在当下。

0 阅读:40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