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前,先去看了之前的校友关麟征,两人提起往事都不胜唏嘘!4年后,宋希濂在美国华盛顿见到了多年老友李默庵等人,4位老伙计商量后,认为应该成立组织,让当年的黄埔学员团结起来,共同促进两岸统一。 1980年的香港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繁华似锦。这里是宋希濂与关麟征重逢的地方,两位曾经的黄埔军校学员即将在这座城市展开一场意义深远的对话。 关麟征居住在香港一处安静的街区,房间布置简单却整洁。两位老友分别多年后重逢,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在黄埔军校的日子。 黄埔军校是他们共同的起点,那里不仅培养了无数爱国将领,更是凝聚了一代人的理想与信念。两人谈起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从军事训练到同窗情谊,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 随着谈话深入,话题逐渐转向当前的两岸局势。宋希濂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对两岸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而关麟征也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在交谈中,两人都认为黄埔同学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这种想法不仅源于他们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更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 他们都经历过战争的痛苦,深知和平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作为黄埔军校的老校友,他们更懂得团结的力量和价值。 宋希濂向关麟征介绍了中国大陆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两人都认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是历史赋予黄埔同学的责任。 离开香港后,宋希濂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旅程,因为他将与分别多年的子女团聚。 在美国的第一天,宋希濂就深深体会到了"夫人情莫重于亲"的含义。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们,他更加理解两岸分离给无数家庭带来的痛苦。 正是这种对亲情的深刻体会,促使宋希濂决定为推动两岸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积极参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筹备工作,希望通过民间组织的力量推动两岸和平进程。 在促进会筹备期间,宋希濂多次与旅美华人进行深入交流。他发现许多海外华人都对祖国统一抱有深切期待,这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努力的决心。 作为首席顾问,宋希濂在促进会的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指出两岸分裂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了和平统一的重要性。他表示,作为经历过战争的军人,更应该珍惜和平,避免两岸再次发生军事冲突。 在美期间,宋希濂还给台湾的老朋友黄少谷等人写信。信中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包括开通两岸邮轮、允许信件往来等实际可行的方案。 这些建议虽然看似简单,但都是从促进民间交流的角度出发。宋希濂认为,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增进两岸民众的互信。 为了推动这些建议的实施,宋希濂多次与海外华人社团进行沟通。他希望通过华侨华人的力量,为两岸交流搭建更多桥梁。 他的努力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响应。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促进两岸统一的事业中来。 1984年,对宋希濂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华盛顿与多年未见的老友蔡文治、李默庵、侯镜如重逢,这次相聚成为了黄埔同学会新的起点。 四位老友相聚的地点选在了华盛顿一家安静的茶馆。多年未见,他们谈起往事,话题很快转向了两岸统一的未来。 这次会面不同于普通的叙旧,四人都带着共同的使命感。在反复商讨后,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成立一个组织,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黄埔同学团结起来。 2月1日,黄埔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黄埔同学为促进两岸统一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联谊会成立的当天,四位发起人共同起草并发表了宣言。宣言中明确提出"国家第一,民族第一,统一至上"的核心理念。 宣言发表后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黄埔校友及其家属纷纷表示支持,愿意加入到促进统一的队伍中来。 然而,这份倡导和平统一的宣言却遭到了台湾当局的误解。台湾的《中央日报》发表文章,指责宋希濂等人"甘为中共鹰犬"。 面对这样的质疑和抨击,宋希濂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他认为,为国家统一事业努力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不应该被扣上任何政治帽子。 在这个关键时刻,台湾著名评论家李敖挺身而出。他专门撰文为宋希濂辩护,指出宋希濂选择的是忠于国家民族,而不是忠于某个政党。 李敖的文章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宋希濂的立场,认同他为两岸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 联谊会成立后,宋希濂和其他成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他们通过举办座谈会、文化交流等形式,不断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尽管面临各种质疑和压力,联谊会的工作仍在稳步推进。这个由黄埔同学发起的民间组织,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前,先去看了之前的校友关麟征,两人提起往事都不胜唏嘘!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03 23:44:48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