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张兆和拿着一摞情书,来找校长胡适,她烦恼地说道:“沈从文骚扰我!”怎料,胡适却当场做起了媒人,说道:“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急了:“我也很顽固地不爱他!” 1930年的一个夏日,烈日炎炎,蝉鸣阵阵。北平大学校长胡适正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请进!" 胡适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学生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焦虑。"胡校长,我是文学系的张兆和,有件事想求您帮忙。"女孩开门见山地说道。 原来,张兆和手里拿着一摞情书,都是沈从文写给她的。沈从文是张兆和的学长,也是胡适的好友。自从去年夏天在胡适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张兆和,沈从文就对这个出身名门的女学生一见倾心。他天天给张兆和写情书,前前后后竟然写了上千封。 张兆和出身名门,其曾祖父是两广总督,父亲更是名校创办人。她不仅家世显赫,而且才貌双全,身后追求者无数。面对沈从文的疯狂示爱,张兆和显得非常冷淡。在她眼里,沈从文不过是个穷酸的乡下人,学历也不过小学,配不上她的身份。 张兆和的好友陆小曼得知此事后,劝她别对沈从文太苛刻,"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人品学问都不错,你不要只看重门当户对嘛。"但骄傲的张兆和并不为所动。沈从文的穷追不舍让她很是苦恼,无奈之下才来找校长胡适求助。 没想到胡适竟然看了沈从文的情书后,当场做起了媒人。 张兆和听了胡适的话,更加恼火,她难以置信一向严谨的胡校长竟然在这种事上也站在沈从文一边。"胡校长,恕我直言,我对沈从文并无感觉,这桩婚事恐怕是没戏了。" 胡适见张兆和态度坚决,只好耸耸肩,表示爱莫能助。事后他把这事告诉了沈从文,希望他能死心。岂料,这个情场失意的穷小子并不死心。 就这样,沈从文继续他的疯狂追求,给张兆和写了越来越多的情书,恨不得把满腔爱意都倾注于纸上。 那些情书张兆和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未放在心上,她依旧我行我素,对沈从文不理不睬。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了。临走前,沈从文千里迢迢从青岛赶来见她最后一面,苦苦哀求她不要走。 张兆和本想一走了之,可看到沈从文如此情真意切,她心中竟有些触动。再加上身边众人的劝说,张兆和终于点头答应了沈从文的求婚。 次年,两人在北平举行了婚礼。当年那个满怀憧憬追寻爱情的穷小子,终于抱得美人归,而那个心高气傲的名门闺秀,也终于接受了这个长情的文学青年,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传为佳话。 婚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美满。 沈从文豪放不羁,终日沉溺于文学创作,对家庭生活漠不关心。而张兆和却是个极其现实的女人,她希望丈夫能担起家庭责任,为这个家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渐渐的,张兆和对丈夫的不满与日俱增。她虽然出身名门,却也是个极其节俭持家的女人。她常常数落沈从文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写些闲书,根本养不活这个家。 沈从文听了妻子的抱怨,也感到十分委屈。在他看来,文学创作是他毕生的追求,即便生活再艰难,他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夫妻俩因此争吵不断,矛盾日益加深。而张兆和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刻薄,动辄就讽刺沈从文是个"饭桶"、"废物"。她甚至威胁要带着女儿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 面对妻子的百般刁难,沈从文选择了忍让。他知道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确实职责在身,不该让妻儿受苦。于是他暂时搁置了文学创作,四处谋职养家。先是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后来又去一所中学教书,就这样辗转多年,生活总算有了起色。 张兆和看到丈夫终于肯为这个家付出了,态度也稍有缓和。只是多年的怨念已经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即便沈从文再怎么讨好,她也无法释怀。每逢夫妻俩聚在一起,气氛总是剑拔弩张,争吵声不绝于耳。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沈从文不得不举家逃往四川,寄人篱下,生活更加艰难。张兆和整日愁眉苦脸,抱怨连连,沈从文却依然我行我素,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一次,张兆和实在忍无可忍,当着女儿的面对沈从文破口大骂:"你】整天就知道写你的破书,你知不知道我们一家人都快饿死了!"沈从文也怒不可遏,吼道:"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我不过是想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想像那些文人一样沽名钓誉,出卖灵魂!" 夫妻俩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女儿咏梅躲在一旁默默垂泪,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在吵架。从那以后,张兆和就搬到了另一个房间住,再也不肯和沈从文说一句话。而沈从文也心灰意冷,闭门谢客,专心创作,借此忘却家庭的种种不幸。 就这样,夫妻俩的感情危机愈演愈烈。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嫌弃之情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甚至扬言要和沈从文离婚,带着女儿远走高飞,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于妻子的离婚要求,沈从文起初百般阻拦,他不忍心让女儿失去母亲。但在张兆和的百般逼迫之下,他最终还是无奈地签下了离婚协议书。 离婚那天,沈从文独自坐在房中,泪流满面。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苦苦追求的爱情,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