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张老照片,是1902年西太后那拉氏回銮进北京时,东交民巷的洋人在围墙上拍的,他拍的是进城的西太后,照片中,那拉氏看见了洋人在拍她,她迎合地向上挥了挥手帕,一脸的媚态。按照大清的礼仪,太后表现出这样的姿态,明显是失礼,很丢人的,但是,在那个场景,却是西太后真实心态的写照。
这样的媚态,还出现在那拉氏定期与西方公使夫人的见面中,这个女人又请吃饭,又送东西,还要忍受这些公使夫人的抱怨甚至指责。但从始至终,都陪着笑脸。辛丑条约的签订,原来恨得牙根痒痒的西方列强谈判代表,谈到最后,已经把惩办祸首放在了后面,其实可有可无了。不仅西太后那拉氏得以脱罪,连剩下的头号大祸首载漪,次号的董福祥,都没有受到真正的惩罚,洋人也不再追究。但是,打这之后,大清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洋人刺刀下的小朝廷,不仅大沽炮台被平毁,而且从山海关到京津,列强都可以驻军,东交民巷也安扎了洋人的兵营。一旦有了意外,以当时的中西战力对比,不用城外的驻军,单单城里外国兵营的大兵,就足以让小朝廷乖乖投降。所以,在庚子事变之前,斤斤于保住光绪地位,力求让光绪掌权的西方列强,对于小朝廷谁说了算,不再理会,反正,谁说了算,也是他们刺刀下的半个囚徒。
一手张罗谈判的李鸿章,在签约之后,撒手西去。据他的弟子周馥记载,李鸿章临终,已经说不出话来,但却迟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还是他拼命地安慰,用手抹李鸿章的眼睛,才勉强闭眼,却泪流不止,直至咽气。李鸿章当然知道,这个他用了一辈子的精力维护的朝廷,已经气息奄奄。如果过不了多久,大清就完了,那么,他这个裱糊匠的一生,又算什么呢?临死前的他,应该能想象得到,他死后那顶大汉奸卖国贼的帽子。
即便如此,满人贵胄们,包括西太后,也都不想迁都。就算做洋人刺刀下的半囚徒,也得在北京忍着。尽管此时西太后对于主权,可能还没有真切的认识,但是,对于这样的屈辱状态,她是有切实感受的。即使小朝廷励精图治,开始变法,而且还真的就缓过了一点,西太后那拉氏对于洋人,也始终没有放下她的媚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女人,深谙此三昧,那张老照片,就是西太后最后生涯的写照。
这是什么情况下拍的照片呢,身边跟着的全是大老爷们????
也许是用手巾挡脸的。
照片上西太后和簇拥着的一群人都是那样的一脸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