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上海,老夫妇重男轻女,拆迁4套房3套都给了儿子三口,还陆续把42.2万元交给儿媳保管。本想在儿子家颐养天年,万没想到,老太当牛做马还不落好,和儿子发生争执,被推倒至骨折,住院后儿媳一分钱不出,老两口伤心至极,想要回42.2万,儿媳不给,老人一怒两次把儿子一家告上法庭,讨要这笔钱并要求撤回3套房的赠与,最后法院是这样判的。 (信息来源,九派新闻) 上海的一个寒冬清晨,张大妈缩在床上,听到外面风刮在窗上的呼啸声,心里一阵空落落的。这是她骨折后养伤的第二个月,住院的医药费基本全靠,自己和老伴李大爷平日攒下的退休金垫付。 她想起前几天,儿子李成带着孙女来医院,草草地待了五分钟就走了,一句“妈,你自己保重身体”,还没来得及让她感到温暖,便被儿媳赵梅后脚的一通电话打破了。 “你们老人家自己摔了骨头,就别指望我们年轻人了,我们还有生活呢!”她的声音透着冷漠,仿佛这些年张大妈在家里操持家务、给孙女做饭洗衣从未发生过。 其实,张大妈和李大爷原本对晚年的生活充满期待。2015年,随着老宅拆迁,夫妻俩意外得到了4套新房。老两口在讨论如何分配这些房产时,带着一股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决定把3套房赠与独子李成,剩下的一套自留养老。 这决定让几个女儿颇有微词,但碍于父母坚持,也就没再多说什么。张大妈还特意把当时卖掉一部分老宅,得到的42.2万元交给儿媳赵梅保管,想着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会越过越好。 可是,这一切不过是两位老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李成和赵梅得到3套房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感恩的态度。反而渐渐地,张大妈发现自己在这个家里,变成了一个免费的“保姆”。每天清晨,她得早起为一家三口准备早饭,之后再忙着清理房间、洗衣做饭,偶尔还要去菜市场买菜,操劳得比年轻时还辛苦。 刚开始她还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她住在儿子家,就该替儿子一家分担一些。然而时间一久,她心里的不平衡感逐渐堆积,尤其是赵梅常常在背后嘀咕她“什么都干不好”,偶尔甚至当着她的面指责她浪费家里的水电。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的一个炎热夏天。那天,张大妈因为孙女一件作业上的小事,与李成发生争执。张大妈当时只是想提醒孙女,做事要专心不要偷懒,没想到李成听后却突然暴跳如雷,大声吼她“你操什么心!” 张大妈有些委屈,忍不住回了一句:“我可是为了你们家累了一辈子,你现在这么对我!”没想到李成竟一把推倒了她,张大妈直挺挺地摔在地上,动弹不得。那一刻,她眼前一黑,意识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已被彻底摧毁。 这次骨折让张大妈住进了医院。更让她寒心的是,住院期间赵梅从未来过一次,李成偶尔探望也只是带些水果,医药费和护工费分文未掏。李大爷看着老伴躺在病床上,心疼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他们试着让赵梅归还当年的42.2万元,好帮忙支付治疗费用,但赵梅的态度却让人瞠目结舌:“那些钱我都用了,哪里还有?你们自己想办法去!” 老两口终于彻底心寒了。他们从医院出来后,决心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第一步,他们起诉赵梅,要求返还42.2万元。然而在法院调解时,赵梅依然百般狡辩,声称这些钱早已用于家庭开支,拒绝归还。法院最终判决赵梅归还这笔钱,但赵梅却拒不履行。李大爷忍无可忍,决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起诉李成一家,撤销当年赠与的3套房。 庭审当天,李成和赵梅一脸不屑地出现在法庭。他们的辩解逻辑简单粗暴:“房子是你们自愿给我们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附加条件。再说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压力,赡养你们是心意,不是义务!” 然而,老两口的律师却指出,当年的赠与行为实际上是附条件的,因为张大妈和李大爷明确表示,这些房产是为了换取晚年在儿子家颐养天年的保障。而李成一家非但没有尽到应有的赡养义务,甚至还在生活中对老人造成了严重伤害,这种行为已构成《民法典》第663条规定的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 最终,法院判决支持老两口的诉求,撤销了3套房的赠与,并要求李成一家限期将房产过户回,老两口名下。二审时,李成一家不服再次上诉,但结果依旧维持原判。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张大妈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不仅是对他们晚年权益的保护,更是对他们心灵上的一份救赎。然而,这场家庭风波带来的伤害早已无法弥补。老两口的生活虽然回到了平静,但心中的那道裂痕,再也无法愈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不仅是保护财产的工具,更是守护情感和家庭伦理的一道屏障。对于父母而言,如何在家庭中做到公平分配资源,并妥善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文中出现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2015年6月,上海,老夫妇重男轻女,拆迁4套房3套都给了儿子三口,还陆续把42
兰亭说事
2024-11-30 21:30:49
0
阅读:0